腺淋巴瘤
A+医学百科 >> 肿瘤 >> 腺淋巴瘤 |
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或Warthin瘤。本病首先由Albrecht和Arzt(1910)报道,并称之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1929)报告2例并详加描述,故以此命名。腺淋巴瘤的组织发生来源观点不一,大多数人认为发生自残存于邻近淋巴结内的异位涎腺组织。经观察在胚胎的腮腺区淋巴结内和典型的腺淋巴瘤附近的淋巴结内,均曾查见类似的腺管。免疫学研究证明本瘤组织中的淋巴组织,主要由T淋巴细胞及少数B淋巴细胞组成。超微结构观察提示这些淋巴组织是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结果。故认为本病瘤组织内的淋巴样成分来源于腮腺区正常或反应性淋巴结组织,不参与肿瘤的形成和生长。
目录 |
诊断方法
根据详细病史和临床检查,并能掌握其发病规律及特点,其术前诊断一般是不困难的。但应与腮腺其他肿瘤、腮裂囊肿、淋巴结肿大相鉴别。
腮腺造影表现为良性占位性病变,主导管屈曲或无改变,分支导管排列紊乱,扭曲,不规则扩张或狭窄,腺泡充盈缺损较规则。
同位素99m锝扫描对腺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特异性。由于腺淋巴瘤是由上皮细胞和淋巴样组织组成,高分化的上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可能保留其正常的聚集机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肿瘤可摄取过锝酸盐,其水平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扫描表现为“热”结节。
治疗措施
腺淋巴瘤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因目前不断有报告其复发者,这可能与其具有肿瘤多发性的特征有关。Foote、Patey、Kleinsasser及国内郭媛珠均报告腺淋巴瘤有多灶性的特征。故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或腺叶大部切除是最好的手术方法。手术中应将腺体内的淋巴结尽量摘除,以防以后发生新的病变。
病理改变
1.大本形态 腺淋巴瘤体积一般不大,直径一般在3~4cm。肿瘤表面光滑,常呈轻度分叶,有完整纤薄的包膜,呈圆形或卵圆形,较软,可压扁,有时呈囊性感。切面大部分呈实性,可见似干酪样,灰白色,质地均匀。部分呈囊性,常见棕色较清的粘液样、胶东样或乳汁样物质由囊内流出。
2.镜检 肿瘤由上皮和淋巴样组织组成。上皮成分形成不规则的大腺管或囊腔,并有乳头突入管腔,腺腔内含红染色无定物质。有时见有胆固醇结晶裂隙或少量炎性细胞。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内层为高柱状细胞,具有颗粒状、嗜伊红的胞浆;外层细胞呈立方、多角或圆形,核空泡状,淡染,可见核仁。腺管上皮细胞无异型性。有时可见上皮细胞呈鳞状化生,偶见粘液细胞、皮脂腺细胞和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也可排成实性团块。间质中除有一些纤维结缔组织外,尚有许多淋巴细胞密集排列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形成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
3.生物学特点 腺淋巴瘤生长缓慢,瘤体一般不大,极少有直径超过10cm者。文献报道局部复发率为5.5%~12.2%,但Evans等认为,所谓复发,并不是原来的病变可生长,而是具有多灶性的特点,在同一腮腺内可有一个以上的肿瘤,也有双侧同时发生者。肿瘤癌变者极少。
临床表现
腺淋巴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这是腺淋巴瘤所特有的。也有报告发生在颌下腺者,但这种情况有人认为仍发生在腮腺紧靠颌下腺的部分。可能与其组织来源有关。发生在腮腺内的,常见部位是腮腺的后份表面及其下极。腺淋巴瘤的发生率占涎腺肿瘤的6%,为大涎腺肿瘤的8.4%~20.7%,占腮腺良性肿瘤的17%~33%。腺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70岁为好发年龄,儿童极少见。主要罹患于男性,占85%~90%。
大多数患者以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为主诉。肿块呈圆形、椭圆形,表面光滑。多数病例肿瘤质地软,有柔性,少数为囊性。边界清楚,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一般瘤体不超过6cm。临床很难与其他腮腺肿瘤相鉴别。术中可见本瘤包膜菲薄,质脆,虽易剥离,但易穿破而溢出黄色或棕色液体。少数病例肿块有波动感或压痛。一般无功能障碍。
预后情况
腺淋巴瘤手术切除能够治愈。
验方偏方
验方:①处方:郁金、枳壳、白术、紫胡、灵脂、红花、鸡内金、茯苓、杭芍各3钱,丹参、生牡蛎各1两,鳖甲5钱,木香、砂仁壳各2钱,甘草1.5钱。水煎服。
疗效:1例服40剂时,肝脾明显缩小;服100剂时,胸片淋巴结缩小。方自天津市中医院。
偏方:①明雄黄30g,研细末,分三次服用。②大癞蛤蟆皮焙干分份,小者分份,每次包内服,每日3次,脾区用癞蛤蟆皮贴敷。
健康问答网关于腺淋巴瘤的相关提问
|
关于“腺淋巴瘤”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