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源性尿崩症
A+医学百科 >> 肾源性尿崩症 |
由于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反应但肾功能正常使尿液不能被浓缩.
肾源性尿崩症(NDI)是一种X连锁性可能为隐性遗传疾病.纯合子全部男性对ADH(血管加压素)完全无反应,杂合女性表现为对ADH反应正常或稍受影响.
获得性NDI也可见于一些累及肾髓质或远端肾单位的疾病,其尿液浓缩的能力受损,导致肾脏表现出对ADH的不敏感.包括髓质及多囊性疾病,镰状细胞肾病,输尿管周围纤维化梗阻解除后,髓质海绵肾,肾盂肾炎,失钾性和高钙性肾病,淀粉样变性,Sjögren综合征以及骨髓瘤.某些肾毒素,尤其是锂和去甲金霉素,亦可引起.
正常情况下,肾脏可改变尿液的浓度以维持血浆渗透压及细胞外液容量.在ADH以及髓质渗透梯度(建立于逆流机制上)存在,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出浓缩的尿液,无ADH时,则排出大量稀释的尿液.而在NDI时,垂体后叶ADH产生与分泌正常,但肾单位对该激素无反应.
常在出生后不久即有症状出现,多尿,烦渴以及低渗尿发生,但由于婴儿不能表达口渴,可导致严重的脱水,伴高钠血症,发热,呕吐及惊厥,如不及早治疗,可发生脑部损害,出现永久性精神发音迟缓.
NDI尿渗透压常为50~100mOsm/kg,而溶质性利尿可使其上升到280mOsm/kg.无其他肾小管功能异常证据,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因经常脱水而常出现身体发育迟缓.
本病须与垂体性尿崩症相鉴别.禁水试验可诊断肾源性尿崩症.该试验可检查最大尿液浓缩能力和对外源性ADH的反应.一夜禁水后,NDI患者尿液的最大渗透压异常低下(<800mOsm/kg),而给予外源性ADH(血管加压素)后,也仅略有增加(增加<50mOsm/kg).该试验有一定潜在危险性,故需密切的医疗监督.
治疗
确保患者摄入足够量的水.若患者有渴时能相应增加摄水量则很少发生严重后果.可发生多尿,烦渴,限钠,噻嗪类利尿药,消炎痛或甲苯酰吡咯乙酸可使其缓解,一些患者加用去氨加压素可使尿量减少.
参考
关于“肾源性尿崩症”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