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

(重定向自毒蘑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bgp.jpg

dúxùn

蕈,即大型菌类,尤指蘑菇类。有毒的大型菌类称毒蕈。亦称毒菌。毒蕈即俗语“毒蘑菇”

目录

几种典型毒蕈

1.致命白毒伞:致命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黧蒴树在广州地区白云山、天麓湖、华南植物园等山地均有分布。其毒素主要为毒伞类和毒肽类,在新鲜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50克左右的白毒伞菌体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历年广州地区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

2.铅绿褶菇:铅绿褶菇是我市近年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祸首之一。多于雨后长在草坪、草地及蕉林地上。其毒性比致命白毒伞弱,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可能含少量类似白毒伞的毒素,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也有可能因误食而致命。

本菌有较多的相似种,特别是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相混淆,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3.网孢牛肝菌: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神经精神毒素,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引起呕吐腹泻,还可致瞳孔缩小。另外,牛肝菌属中的某些种类含有致幻素,中毒后表现为幻觉、谵忘,特别是小人国幻觉为其特征,还可以有精神异常。

4.大鹿花菌: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微皱,黄褐色。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5.赭红拟口蘑:又称赭红口蘑。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浅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菌盖直径4-15cm。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长,褶缘锯齿状。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菌柄细长或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上部黄色下部稍暗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生长。

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病症

6.白毒鹅膏菌: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

此蘑菇极毒。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7.毒鹅膏菌: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边缘无条纹,菌盖初期近卵园形至钟形,开伞后近平展,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射状内生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不等长。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长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纤毛状鳞片及花纹,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此菌极毒,菌体幼小的毒性更大。该菌含有毒肽hallotoxing)和毒伞肽(anatoxins)两大类毒素。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中毒死亡率高达50%以上,甚至100%。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8.哈蟆菌: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菌柄较长,直立,纯白,长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细小鳞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并有数圈白色絮状颗粒组成的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腊质菌环。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

此蘑菇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蝇碱、毒蝇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伞素等。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使用阿托品疗效良好。此菌还产生甜菜碱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

中毒后表现

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约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约80余种。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按各种毒蕈中毒的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四型:

胃肠炎型

由误食毒粉褶菌(Rhedophyllussinatus)、毒红菇(Russla emetica)、虎斑蘑(Tricholomatigrinum)、红网牛肝菌(Boletus luridus)及墨汁鬼伞(Caprinus atramentarius)等毒蕈所引起。潜伏期约1/2~6小时。发病时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但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复,死亡率甚低。

神经精神型

由误食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豹斑毒伞(Amanita pantherina)等毒蕈所引起。其毒素为类似乙酰胆硷的毒蕈硷(muscarine)。潜伏期约1~6小时。发病时临床表现除肠胃炎的症状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

由误食角鳞灰伞菌(Amanita spissacea)及臭黄菇(Russula foetens)等引起者除肠胃炎症状外,可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即使不治疗,1~2天亦可康复。死亡率甚低。

由误食牛肝蕈(Bo1ets)引起者,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经过适当治疗也可康复,死亡率亦低。

溶血

因误食鹿花蕈(Gyromitra escalen-ta)等引起。其毒素为鹿花蕈素(gyromitra toxin)。潜伏期6~12小时。发病时除肠胃炎症状外,并有溶血表现。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体征。此型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亦常有影响,可有头痛等症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输血等治疗多可康复,死亡率不高。

中毒性肝炎

因误食毒伞(Amanita phal-loides)、白毒伞(Amanita verna)、鳞柄毒伞(Amanitavirosa)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伞毒素(amatoxin)及鬼笔毒素(phallotoxin)两大类共11种。鬼笔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毒素作用较迟缓,但毒性较鬼笔毒素大20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Polymerase),并能显著减少肝糖元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无积极治疗死亡率甚高。

此型中毒的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

1.潜伏期 食后15~30小时,一般无任何症状。

2.肠胃炎期 可有吐泻,但多不严重,常在一天内自愈。

3.假愈期 此时病人多无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上肝脏损害已经开始。轻度中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4.内脏损害期 此期内肝、脑、心、肾等器官可有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可有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血倾向等表现。死亡病例的肝脏多显著缩小,切面呈槟榔状,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索支架塌陷,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窦扩张,星状细胞增生或有肝细胞脂肪性变等。少数病例有心律紊乱、少尿尿闭等表现。

5.精神症状期 部份病人呈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昏迷而死亡。

6.恢复期 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例一般在2~3星期后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体征渐次消失而痊愈。

此外,有少数病例呈暴发型经过,潜伏期后1~2日突然死亡。可能为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炎等所致。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起病时多有吐泻症状,如不注意询问食蕈史常易被误诊为肠胃炎、菌痢或一般食物中毒等。故当遇到此类症状之病人时、尤在夏秋季节呈一户或数户同时发病时,应考虑到毒蕈中毒的可能性。如有食用野蕈史、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不难确定。如能从现场觅得鲜蕈加以鉴定,或用以饲养动物证实其毒性、则诊断更臻完善。

急救处理

应及时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尤其对误食毒伞、白毒伞等毒蕈者,其发病时当已距食蕈6小时以上。但仍宜给予洗胃、导泻等治疗。洗胃、灌肠后导入鞣酸、活性碳等可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其他的治疗方法尚有:

一、阿托品:主要用于含毒蕈碱的毒蕈中毒。可根据病情轻重,采用0.5~1mg皮下注射,每1/2~6小时一次。必要时可加大剂量或改用静脉注射。阿托品尚可用于缓解腹痛、吐泻等胃肠道症状。对因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传导阻滞亦有作用。

二、巯基解毒药:毒伞、白毒伞等毒蕈中毒用阿托品治疗常无效。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曾用含巯基的解毒药治疗此类毒蕈中毒,有一定的效果。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此类药物与某些毒素如毒伞肽(amanitin)等相结合,阻断其分子中的硫疏键,使其毒力减弱,而保护了体内含巯基酶的活性,甚至恢复部份已与毒素结合的酶的活力。常用的有:

1.二巯丁二钠(Na-DMS)0.5~1g稀释后静脉注射,每6小时一次,首剂加倍,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为一疗程。

2.二巯丙磺钠5%溶液5ml肌内注射,每6小时一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为一疗程。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溶血型毒蕈中毒及其他重症中毒病例,特别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炎、严重的肝损害及有出血倾向的病例皆可应用。

四、对症治疗:对各型中毒的肠胃炎期,应积极输液,纠正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对有肝损害者应给予保肝支持治疗。对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应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并可试用脱水剂。

预防

应通过科学普及教育,使群众能识别毒蕈而避免采食。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蕈环、蕈托及奇形怪状的野蕈皆不能食用。但需知有部份毒蕈包括剧毒的毒伞、白毒伞等皆与可食蕈极为相似,故如无充分把握,仍以不随便采食野蕈为宜。

当发生毒蕈中毒病例时,对同食而未发病者亦应加以观察,并作相应的排毒、解毒处理,以防其发病或减轻病情。

预后

毒蕈中毒的严重性取决于毒蕈的种类、毒素的性质及进食量等。儿童及老人对中毒的耐受力较低,后果也较严重。一般说来,肠胃炎型、神经精神型及溶血型中毒如能积极治疗死亡率不高。唯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死亡率可高达50%~90%。

参看

关于“毒蕈”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