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据柯美云教授介绍,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广泛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便秘型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想便时,迟迟解不下,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

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大便稀,一天排便三次以上,有时,自己控制不了。  

目录

功能性胃肠病治疗时的心理状况

在近日召开的北京生命科学领域联合年会上,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柯美云教授报告,多数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诊治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时应兼顾其心理和生理功能异常。

柯教授指出,治疗存在心理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时,对病情较轻者应立足于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必要时可加用胃肠道调节药物,辅以认知疗法等心理调节治疗。对重度患者,一方面需积极调整胃肠运动和感觉功能,同时需选择心理认知和行为治疗以及放松、催眠、生物反馈治疗等,必要时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患者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数患者伴有焦虑、失眠健忘神经过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病人往往表现有一种或几种消化道症状: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主要有上腹痛和不适、上腹胀满、早饱、恶心等;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常以伴有大便次数与性状异常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要症状;而功能性便秘的表现主要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未尽感等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发病年龄多在 20~50岁间,病程缓慢,常常受情绪、饮食等因素影响。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一般累计须在 12周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诊断功能性胃肠病必须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关键是调养,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纠正激发因素。

此病的预防:便秘型的病人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粮,早晨起床后要适量喝水,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即便排不出大便也要定时蹲便,以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  

功能性胃肠病如何诊断

以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

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发热,系统检查仅发现腹部压痛

多次粪常规及培养均阴性(至少3次),粪潜血试验阴性。

线钡剂灌肠无相关性发现,或结肠激惹现象。

纤维结肠镜检查示部分患者肠运动亢进,无明显粘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痢疾血吸虫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  

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

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神经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及5-羟色胺(5-HT)等含量异常有密切联系。

除上述国素之外,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改变,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总之,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以及肠道动力学改变而发生本病。

关于“功能性胃肠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