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起源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主要理论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阶段和自我实现等理论。

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理心等治疗理论。

Rogers的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中特别重视治疗师必须要有三个成分:真诚一致、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心。

创立者生平简介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等。  

目录

理论体系

(一)需要层次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二)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为的自然流露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

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体验的时时常新

8、社会感情

9、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10、民主的性格结构

11、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3、创造力

14、对文化适应的对抗

(三)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

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教育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面:

1 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 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 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 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1、相信儿童的潜能——自然人性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有机体均有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带有“佛性”,恶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一点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基本儿童观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

教育者应当建立起对儿童潜能的信念,并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而不是将其看作一个无能的弱者,一个接受的容器,一个邪恶的侏儒,甚或是一个永远处于底层的织布机。潜能是需要挖掘的,就像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精彩演绎的两个农家孩子,如果没有张艺谋导演的慧眼,或许终其一生,两个孩子都无从发现和施展表演才能;同样,潜能也是需要信仰的,就像年轻的父母微笑着记录下婴儿每一个小的、哪怕是充满了错误的进步,都为他们的创造性和充满童趣的思维赞叹不已;而绝不会像日后要求的,哪怕是点错一位小数点也会严加责骂。相信儿童的潜能,关注儿童的成长与进步,就应当是一种原生态的、无紧迫感和恐惧感的自然状态。儿童生来就是摇篮里的科学家,这一信仰是无论何时都不应改变的。

2、注重儿童的需要——实现“各自”的自我

马斯洛根据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一般模式。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但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一,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不能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其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从当前的早期教育现状来看,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似乎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不一致。单是看看那些兴冲冲的玩着剪纸,却突然被成人夺去剪刀的孩子迷茫的眼神;那些西装革履、旗袍和服做秀的孩子们木然的表情,再去体会一下那些英语兴趣班上,偷偷玩小汽车的孩子的“雅兴”,以及那些长大了的、为了实现父母的梦想、背着沉重书包孩子们的心情,我们禁不住会问,为何要让孩子过早地“融入”成人世界,接受成人的“标准”?为什么要设定所谓的标准?成人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吗?孩子的需要到底是什么?一个年仅15岁的女中学生就这样写信给当地媒体:“每天夜里都与咖啡、浓茶做伴,没有睡过几天正常的觉,睡觉成了一种梦想,以致心里压抑到极点,有时就莫名其妙地大哭一场,甚至连死的念头都有。”一个中学生的哀呼难道不能说明教育出了问题,早期教育警钟长鸣吗?

在此问题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启示我们,不应当设定统一的标准,更不应当用成人的眼光度量儿童世界;应当帮助儿童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凭空塑造;尊重儿童的个体需要,同时也是自尊。如果教育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宽容和悦纳所有高低不一的草木,那么我们又会错失过多少个爱因斯坦,错失过多少个舟舟呢?就像众所周知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正常情况下,乌龟是无法在比赛项目中战胜兔子,取得胜利的;但在游泳比赛中呢?或许举行这样一场比赛,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工匠手中的顽石,却可能成为上帝手中的宝玉。

3.儿童共同成长——知情统一的教学观

罗杰斯(1963)认为,生活是一个使个体不断成长并达到完美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实现倾向的,指向于个体的成长、自主、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包括教育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旨在通过知情统一的方式,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完人(whole person)。这种教育能“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其培养心理气氛的三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或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以及移情性理解。

罗杰斯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对学前教育最大的启示是:将孩子作为一个需要尊重的人来对待,与孩子共同呼吸,与孩子一起成长。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应当营造有意义学习的生活氛围。同时,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当与儿童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思想;教师应当尽量从繁重的教案撰写中解脱出来,提供各种资源,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的早期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一颗童心,留住一份童趣,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并能与之进行真诚、积极的对话,达到移情性理解;不要用太多的“不应该”、“不可以”给孩子设置思想和行为上的樊篱,孩子就是孩子,应当让他们去做本该做的事,尝试些或许该犯的错误;放松心态,欣赏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赞叹发展过程中惊人的力量,感受生命展开中异乎寻常的美。同行的道路,便是一片海阔天空。

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强调儿童作为“人”的本性,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予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其基本视角和价值观对早期教育工作者正确看待儿童,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启示作用。在当前提倡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大背景下,早期教育工作者更应当从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质角度进行深入的反思,使童年少一些强制和束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让教育真正闪烁人性的光芒。  

以人为本的管理

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 他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新方法来加以解决,建立起某种环境条件,使个人目标与该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即,无论何种管理都应以人为本。

首先,他尊重个人,强调自我实现,主张以最简单的方式,对人类劳动、生活和谋生的方式进行合适的管理,认为合适的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的或革命性的技巧。

其次,他认为,推进健康管理和协同管理,要修改在大型组织里一直在起作用的那种顺从性的行为,让人们在一个司里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工作不成为一种工作,而成为自己喜欢的娱乐。

第三,他盛赞协同,主张一个追求自身利益的人,同时也自动地帮助了别人;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同时也得到自我需要的好处。

最后,他极力主张不要将权力赋予给“为得到权力而追求权力的人”。

马斯洛的观点很具有颠覆性、穿透性和准确的预见性。几十年过去了,其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以及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等等,描绘了我们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  

理论评价

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1 理论体系不够严谨,缺乏对基本观点的明确目标和充分论证,一些概念也描述得很模糊。

2 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忽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

3 人格问题研究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排除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其不足之处,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且加强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也促进了心理学向高级发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开创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尽善尽美,但这是积极的,对社会的个体,民族乃至人类整体的生活提高都是有益的.

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