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线姬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88q.jpg

学名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Pallas)

别名:田姬鼠、黑线鼠、长尾黑线鼠。

所属:属啮齿目,鼠科。

分布: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

寄主:番茄、西瓜甜瓜、菜用玉米等蔬菜及农作物。  

目录

危害特点

作物播种期盗食种子,生长期和成熟期啃食作物营养器官和果实。黑线姬鼠为稻区及其它湿润农业区的重要优势鼠种。常盗食各种农作物的禾苗、种子、果实以及瓜、果、蔬菜。一般咬断作物的秸秆,取食作物的果实。对作物的危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可从播种期维持到成熟期。在瓜菜田及保护地经常盗食瓜菜、种子、小苗。同时由于其经常迁入室内,且为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宿主,传播的疾病多达17种。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  

形态特征

体长65—120mm,头小,吻尖。耳长9-16mm,向前翻可接近眼部。尾长为体长的2/3,尾毛不发达,鳞片裸露呈环状。毛色随栖息环境的不同和亚种分化多有一定的变化。背毛一般棕褐色,背毛基部多深灰色,上段黄棕色,有些带有黑尖。背部具一条明显黑线,从两耳之间一直延伸至接近尾的基部。体侧毛棕色,无黑毛尖,腹面与四肢内侧毛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尾毛短且稀,鳞片裸露,鳞片环清晰。头骨细长,吻部较尖,眶上崎发达,臼齿咀嚼面具三纵列丘状齿突

(图,在洞口取食的黄胸鼠(左)及黑线姬鼠)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较广泛,以向阳、潮湿、近水场所居多,在农田多于背风向阳的田埂、堤边、河沿、土丘筑洞栖息。洞系较简单,分栖息洞和临时洞两种。栖息洞多为2-3个洞口,洞道长约1—2m,内有岔道和盲道,窝巢用于草筑成,结构紧密坚实,不易脱落。临时洞简单,只有一个洞,无窝巢。无存粮习性,主要以夜间活动为主,尤以上半夜最为活跃,白天一般不活动。不冬眠。繁殖力强,在北方,一年繁殖2-3窝,春夏季为繁殖盛期。每胎产仔多为5-7个。  

防治方法

防治本鼠应从生态控制途径着手,当害鼠数量增加到生态失控时,需进行大面积突击联合药物防治,防治适期主要掌握在春、秋两个繁殖高峰来临之前,即3月中旬至4月下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具体时间根据鼠情预报确定),其中春季防治效果较好,且此时雨季尚未来临,毒饵在田间不易霉变,对灭鼠有利。

(1)农田建设要考虑到防治鼠害,如深翻土地,破坏其洞系及识别方向位置的标志,能增加天敌捕食的机会。

(2)清除田园杂草,恶化其隐蔽条件,可减轻鼠害。

(3)作物采收时要快并妥善储藏,断绝或减少鼠类食源。

(4)保护并利用天敌。

(5)人工捕杀。在黑线姬鼠数量高峰期或冬闲季节,可发动群众采取夹捕、封洞、陷阱、水灌、鼓风、剖挖或枪击等措施进行捕杀。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电猫灭鼠。

(6)毒饵法。用0.1敌鼠钠盐毒饵、0.02%氯敌鼠钠盐毒饵、0.01%氯鼠酮毒饵、0.05%溴敌隆毒饵、0.03%—0.05%杀鼠脒毒饵,以小麦、莜麦、大米或玉米(小颗粒)作诱饵,采取封锁带式投饵技术和。一次性饱和投饵技术,防效较好。也可使用1.5%甘氟小麦毒饵,半年内不能再用,宜与慢放毒饵交替使用,且该毒饵使用前要投放前饵,直到害鼠无戒备心再投放毒饵。

(7)烟雾炮法。将硝酸钠或硝酸铵溶于适量热水中,再把硝酸钠40%与干牲口粪60%或硝酸铵50%与锯末50%混合拌匀,晒干后装筒,筒内不宜太满太实,秋季,选择晴天将炮筒一端蘸煤油、柴油或汽油,点燃待放出大烟雾时立即投入有效鼠洞内,入洞深达15—17m处,洞口堵实,5-10分钟后害鼠即可被毒杀。

(8)熏蒸法。在有效鼠洞内,每洞把注有3-5ml氯化苦的棉花团或草团塞入,洞口盖土;也可用磷化铝,每洞2-3片。

(9)拌种法。播种时用甲基异柳磷拌种。  

注意事项

a)严格按灭鼠毒饵配制操作规程,集中配制毒饵;

b)田间投饵前,及时收听气象预报,避免雨天放药;

c)投饵期间,关养好家禽家畜,以防中毒事故发生。如发现误食中毒,可注射维生素K1

d)清理残余毒饵,收集鼠尸深埋,防止污染环境;

e)大面积防治以后,应做好防治效果复查,当害鼠密度仍超过防治指标的,还需做好补治工作。  

基本用途

黑线姬鼠啮齿目,鼠科。是中型的家鼠之一,体长在65~117毫米间,背毛棕褐、棕红色,背中央有一条明显之黑纹从耳间一直延伸至尾部,多栖息于田埂、土堤上,也侵入到人们的住屋内作巢。杂食性,主要在夜间活动,吃食各种农作物,带有大量外寄生虫,是一个主要的疫情兽,分布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

1959年库加金认为,黑线姬鼠的特点是对可致死其他动物和人类的许多疾病病原体具有惊人的抵抗性。例如,往黑线姬鼠脑内注入家鼠致死量的蚊媒脑炎和蚊媒脑炎病毒不引起发病,而且病毒很快消失;注入小家鼠致死量的土拉伦杆菌亦不发病;用能致死小家鼠和林姬鼠菌量的达尼奇和麦列日科夫斯基等副伤寒杆菌感染,仍能存活。北野等于1941年(日寇统治我国东北时期),首次报导人从鼠疫自然疫源泉性现已被消灭的我国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黑线姬鼠体内检出鼠疫杆菌。IO.M.EπκИИ等对苏联前高加索的约400只黑线姬鼠的实验感染证明,黑线姬鼠对鼠疫杆菌的疫毒素具有很高的抗性。根据朝鲜东北大学医学部报导和我国很多省市对流行性出血热调查和实验研究,均已证实黑线姬鼠是出血热的疫源动物。目前我国已将黑线姬鼠进行人工驯养纯化工作,将成为研究出血热的良好模型动物。

关于“黑线姬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