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

(重定向自黄帝内经灵枢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灵枢
灵枢

灵枢目录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绝对权威。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灵枢

明代马莳编写《灵枢注证发微》,马莳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  

目录

各种版本

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文化渊源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吸《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则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褴次而制甲乙经》,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调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少也,谨按《灵枢》残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

黄帝

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帷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旧经: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并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髦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请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拥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它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分拨专访请名医,更名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几经更迭

《灵枢》《素问》是我国两部理论医著,始见于《黄帝内经》。 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灵枢》

《灵枢》

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此后《灵枢》《素问》流传了许多版本。明.吴昆《素问注》,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陈修园《灵枢素问集注》,鄂尔泰等奉敕撰《素问直解》九卷,高世栻撰《素问集注》九卷,张志聪撰《素问悬解》十三卷。黄元御撰《素问释义》十卷。张琦撰《素问校义》一卷,陆懋修撰《灵枢经集注》九卷,张志聪撰《灵枢悬解》九 卷,黄元御撰《素问灵枢类纂》九卷,汪昂撰《灵枢素问》浅注十二卷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灵枢经叙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吸《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则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褴次而制甲乙经》,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

《灵枢》

,未可为后世法。则调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少也,谨按《灵枢》残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帷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旧经: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并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髦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请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拥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它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分拨专访请名医,更名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针灸治病

《灵枢》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灵枢.刺节真邪》论道:“用针者,必先查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解结”之法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功效。论致病邪气,不外乎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内因以七情为主,不内外因主要指房室伤、金刃伤、烫火伤、虫兽伤以及中毒等。致病因素侵袭机体,导致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经络失衡,气血失常,或津液代谢失常,会出现机体各种“结”的病证与特征,表现为或瘀滞,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浊,或各种痹证等,尤其位于经络循行脉线上表现更为明显,即相应的经络出现经络信息反应,如在体表局部经络解剖定位的腧穴淫痒、酸楚、麻木、过敏压痛、隐疹、皮丘、皮下结节、异常色泽等变异现象,有的虽然“结”症轻微或看不到,实质上是存在“潜在经络病机”的结果,故可以认为无病不成“结”。因此,“解结”是针灸临床的一种指导思想与诊治方法,“能知解结”者,则可以把握与提高临床疗效的方向,即“契绍于门户”。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经络穴位诊法,明确腧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结”的反应现象,及有关穴位邻近或远端有无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征,以此进行经络辨病辨证,运用“解结”法整体论治。“解结”法在《内经》中虽然没有确切指出,但从文献考证上看,《内经》中有关的论述颇多。如《灵枢.经水》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亦道:“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素问.缪刺论》言:“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亦载:“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内经》中论述的审、切、循、扪、按、刺、灸等均可认为是“解结”思想的运用大法。故所谓“解结”,即解除疾病证候之结,通调经络阴阳,其思想正合《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杰出贡献

《黄帝内经灵枢》一书是中医学主要理论的基础之一。全书运用阴阳五行以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阐述了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对经脉、腧穴、针刺及营卫气血等,均有独特的发挥和系统精详的论述。 为了便于读者对《黄帝内经灵枢》原著的阅读和掌握,本书对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对每篇增加题解、本篇要点等内容,对于原文中重要理论和主要论点则增补按语,提示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使文简义深的《黄帝内经灵枢》原文通俗易懂、浅显明了,易为读者掌握和运用,是阅读和研究《黄帝内经灵枢》的重要参考书。

32
关于“灵枢”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给灵枢条目的留言

--223.11.142.178 2018年11月4日 (日) 14:08 (CST)

留言:为什么此条不能下载 灵枢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