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棘球蚴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脑棘球蚴病  

目录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疾病别名

脑包虫病  

疾病概述

脑棘球蚴病由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在脑内所致,单发多见,极少多发,但原发囊破裂种植形成的子囊可为多发。

1.CT巨大脑内囊肿,囊壁钙化,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2.MRI单发脑内囊肿,长Tl、长T2信号,囊壁可轻度强化。  

疾病描述

棘球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是因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布于全世界广大的畜牧地区,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目前已却深的棘球绦虫有4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及少节棘球绦虫,后两种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及南美洲。我国主要为细粒棘球绦虫病和泡型棘球蚴病。

1、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是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其中卵对温度耐受性好,适合于在牧区传播。

2、传播途径

主要是人与狗密切接触,虫卵污染手指经口感染,此外,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招致感染。

3、易感人群

患者以青壮年农民与牧民维多,少数民主较民族维多。大多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发病。  

症状体征

临床常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症状,颇似脑肿瘤;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癫痫发作等,病情缓慢进展,随着脑内囊肿增大病情逐渐加重。  

疾病病因

感染细粒棘球绦虫。  

病理生理

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狗科动物小肠内,人、羊、牛、马和猪等为中间宿主。狗粪排出虫卵污染饮水和蔬菜,人类误食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虫卵在人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后穿入门静脉,随血至肝、肺、脑等处,数月后发育成包虫囊肿。脑包虫囊肿常为单发,常见于两侧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也见于小脑脑室和颅底部。包虫多在数年后死亡,囊壁钙化;少数包虫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  

诊断检查

CT和MRI通常发现非增强的相当于脑脊液密度的单一类圆形囊肿。囊肿未破裂时嗜酸性粒细胞数正常。60%-90%的患者血清学实验阳性。囊肿破裂可导致过敏反应,通常不做脑穿刺活检。  

治疗方案

治疗应采取手术彻底摘除囊肿,但囊肿不宜穿破,否则引起过敏性休克头节移植复发。药物治疗用阿苯哒唑吡喹酮,可时囊肿缩小、组织过敏性反应和手术后继发性棘球蚴病,剂量400mg,2次/d,连用30日。

关于“脑棘球蚴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