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神经放射线检查
医学电子书 >> 《神经病学》 >>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 影象学检查 >> 神经放射线检查 |
神经病学 |
|
放射线检查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时,由于人体组织有厚度和密度之差,故被吸收的程度不同,从而使人体内部结构在荧光屏或X光片上显示影象,以了解人体各结构的解剖与病理变化,达到诊断的目的。其在神经科的应用有下列几种:
(一)头颅平片:可观察颅骨的大小、形状、厚度、密度以及各种结构变化,如骨缝分离、脑回压迹、颅骨骨折、缺损和破坏,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等,这些都有助于颅脑疾病的诊断。除常规拍摄正位(前后位)和侧位外。还可根据临床特殊需要拍摄特殊位置。如:①颏顶位:即颅底位,可观察颅底尤其颅中凹如卵园孔、棘孔、破裂孔等结构。②额枕位:即汤氏(Towne)位,观察后颅凹、内听道、岩骨锥部、枕大孔和枕骨等处。③眼眶位:即柯氏(Caldwe)位,观察眼眶、蝶骨大小翼和眶上裂。④53°后前斜位:即视神经孔位,观察视神经孔、前床突、眶顶和后组筛窦。⑤45°后前斜位:即斯氏(Stenvers)位,观察内听道、岩骨锥部、乳突和内耳。⑥蝶骨局部位:观察蝶鞍情况。
(二)脊椎平片:脊髓和椎骨的病变,常能反映在脊椎骨质结构上,因此脊椎平片是基本检查方法之一。常规检查摄取正侧位片,以了解脊椎生理曲度,椎体有无畸形破坏、骨折脱位、压缩变形和骨质增生,椎间隙有无变窄,椎弓根有无变化等。如要了解椎间孔是否扩大或破坏、狭窄、须摄左、右斜位片。
(三)脑室造影:颅骨钻孔后,用穿刺针向侧脑室注入过滤空气或碘苯脂、康锐(Couray)等对比剂,再行摄片,观察脑室系统有无扩大、变形、移位、充盈缺损等,以明确有无占性病变,目前多为CT和MRI所取代,已很少应用。
(四)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经腰穿或小脑延髓池穿刺将水溶性或油性含碘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在荧光屏上观察造影剂的形态和充盈活动情况,可有助判断椎管内占位病变,蛛网膜粘连以及脊髓血客畸形等;对占位性病变尚呆根据阻塞端的部位及其形态,了解病变在给行方向上以及在髓内餐或硬膜内外的确切位置。油剂造影剂在椎管内吸收缓慢,有发生粘连性蛛网膜炎的可能,造影后应尽量将造影剂抽出。水溶性碘吸收较快,无上述弊病,但不能从容观察病变情况。对颈段和腰段病变,也可将氧气或堵塞滤空气注入蛛网膜下腔摄片,称为脊髓气造影,但显影效果较差。CT和MRI向世后已取代了大部分脊髓造影的适应症。
(五)脑血管造影:将泛影葡胺、泛影钠等含碘显影剂直接由动脉穿刺注入颈或椎动脉内,或经肱、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地注入颈或(和)椎动脉内后,立即摄影。可发现脑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充盈缺损、移位或其他结构改变。以判断颅内外血管有无血栓、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或间接了解附近有无占位性病变。根据临床需要,如选择不同的摄象时间,也可显示微血管和静脉图象。术前须做碘过敏试验,术后须注意穿刺局部有出血、血肿。如将显影图象经电脑技术处理使骨质部不再显影,可使血管影象更为清晰,并能发现被骨质结构所掩盖的微小病变,称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象还可随时贮存,必要时重新加以显现。
(六)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是将高敏的探测器在X线对人体组织不同层面扫描过程中获得的对X线不同吸收值的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人体断面图象的X线诊断方法。本法解决了传统X线断层摄影分辨率不高的缺点。CT机在设计上将水的吸收能量定为0,空气定为-1000,骨骼定为+1000,称为CT值,并根据所要观察组织的CT值范围高速仪器的“窗宽”。凡密度大于或小于窗宽者,分别称为高密度(白色)或低密度(黑色)图象。由于其分辨率高,图象清晰,形象直观,诊断准确性高,又无创伤和危险性,是放射诊断领域中一个重大突破,例如,它解决了小量脑出血、腔隙梗塞、多发性脑部小脓肿以及脑囊虫等为过去无法直接确诊病例的诊断问题,并基本上取代了气脑和脑室造影。此外,对CT值与正常脑组织相近的病变,还可静脉注射造影剂,使病变组织密度增强,提高了诊断率,称为增强扫描。也可将空气、氧气注入蛛网膜下腔进行CT扫描,称为脑池造影,以显示小脑桥脑角等处较小的肿瘤。
CT的缺点是,当脑和脊髓与病变为等密度时(如24小时内的脑梗塞或3-4周时的脑血肿),则无从显影;对后颅凹病突,由于骨质重叠分辨率较差;此外,也不易显示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
影象学检查 | 磁共振成像 |
关于“神经病学/神经放射线检查”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