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医学电子书 >> 《病理生理学》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
病理生理学 |
|
|
DIC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原则如下:
1.以严重感染引起的DIC为例,及时有效地控制原发感染病灶,对DIC的防治起着决定性作用。
2.研究发现,肝素的抗凝效果与AT-Ⅲ相关。因为AT-Ⅲ是肝素辅助因子,肝素可与AT-Ⅲ的赖氨酸残基形成复合物,从而加速AT-Ⅲ对凝血酶的灭活,此外,AT-Ⅲ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抑制作用。DIC患者原先存在AT-Ⅲ减少或DIC本身引起的AT-Ⅲ减少均会影响肝素的抗凝效果。因此,有人认为,在应用肝素以前或同时,如能应用AT-Ⅲ制剂,则可提高肝素的抗凝效果。
3.重新建立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DIC时由于大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消耗,因此在病情控制或使用肝素治疗后,以及在恢复期可酌情输入新鲜全血、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等,以利凝血、纤溶间恢复新平衡。
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 休克 |
出自A+医学百科 “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7%97%85%E7%90%86%E7%94%9F%E7%90%86%E5%AD%A6/%E5%BC%A5%E6%95%A3%E6%80%A7%E8%A1%80%E7%AE%A1%E5%86%85%E5%87%9D%E8%A1%80%E7%9A%84%E9%98%B2%E6%B2%BB%E5%8E%9F%E5%88%99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