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痄腮,病证名。见《幼科金针》。又名炸腮、腮肿、含腮疮蛤蟆瘟。即流行性腮腺炎。冬、春季两季常见流行,以学龄儿童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先后在两侧腮腺部位肿胀,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并且疼痛和压痛,或伴恶寒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咀嚼不便等症。因感受温毒病邪后,肠胃积热肝胆郁火壅遏少阳经脉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外敷金黄散,或生大黄研末,米醋调敷。如感邪较重及较大患儿,可并发睾丸红肿疼痛。治加金铃子橘核荔枝核。如温毒内窜心肝,症见壮热头痛嗜睡呕吐惊厥昏迷等(并发脑膜炎)。治用羚角钩藤汤

目录

概念

痄腮

痄腮(zhàsāi),类似于中医所说的“大头瘟”,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腮腺炎没有特效疗法,可以使用前述中药治疗,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以使用抗菌素。  

病理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又叫“痄腮”。冬季易发此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后传染,多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军营等。一旦你孩子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将永远不再患此病,因为他已经能终身免疫。大多数地区要求学龄前儿童注射疫苗。如果未建立终身免疫,则需被动注射抗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疫苗。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  

治疗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俗称“蛤蟆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症。一般流行于冬春季行,以儿童为多见。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

[病因病机

本病是因外感时行温毒,更挟痰火积热,郁滞少阳,少阳经脉失于疏泄,以致耳下腮部肿大疼痛,并有恶寒、发热等症。肝与胆相为表里;肝脉络阴器,故常兼有睾丸肿痛。

辨证

轻证,仅觉耳下腮部酸痛,继而肿胀,如无其他见症,可在数日后逐渐消退。较重的,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等症,并渐见腮部(火欣)热红肿,咀嚼困难。严重的,则见高热烦渴,并发睾丸肿大,脉象浮数或滑数,舌苔黄腻

[治疗]

针灸治法 取手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儿童痄腮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4次。

(2)紫金锭(玉枢丹)或金黄散以水调匀后敷患部。

(3)天花粉、绿豆各等分,研成细末,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部,每日~4次。

(4)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荚蓉花叶、鲜丝瓜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部。

2.针灸疗法针刺翳风颊车合谷等穴,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少商;烦躁者,加神门;并发睾丸炎者,加血海三阴交抽搐者,加印堂、百会、人中。

3.饮食疗法

银花牛蒡粥:金银花30克、牛蒡子1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另取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将起锅时加入药汁,并以白糖调味,分次服用。

蒲菊饮: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频服。

板蓝根夏枯草饮:板蓝根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白糖适量,代茶频服。

海带海藻汤:海带、海藻各120克,水煎服。适用于痄腮合并睾丸肿痛。

参看

关于“痄腮”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