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凝血作用的调节
医学电子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血浆蛋白与凝血 >> 血液凝固 >> 凝血作用的调节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
|
由上所述,凝血过程是一个级联放大的瀑布效应,加之正反馈作用,可把最初生成的酶活性极大增强,把所有步骤加起来可增强106倍。如此高的激活速度会对机体构成危险,就是说,此过程一旦启动,整个血液就会凝固起来。此外,血凝可造成心肌梗死、脑血栓等严重疾病。因此,机体内的凝血作用必须保持适度。实事上,血浆及血管内皮等处存在着多种抗凝物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纤维蛋白(抗凝血酶Ⅰ)有强烈吸附凝血酶的作用。血浆中抗凝血蛋白(antithrombin抗凝血酶Ⅲ)是一种分子量约58,000的糖蛋白,能与具有蛋白酶作用的凝血因子(Ⅱa、IXa、Xa、Ⅺa、Ⅻa)以1:1分子比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封闭酶的活性中心。肝素(heparin)能加速复合体的形成,使抗凝血酶的活性提高数百倍。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高分子酸性粘多糖,是一种重要抗凝血物质、除上述作用外,尚具有抑制血小板的粘附、集聚,从而影响血小板磷脂的释放等作用。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图10-12 几种抗凝物质结构
血浆中还存在另一种抗凝血的蛋白质桟蛋白。含Gla残基,是分子量约62,000的糖蛋白,以酶原形式存在,被凝血酶激活后能水解Ⅴa及Ⅶa,从而发挥抗凝血功能。先天性缺乏C蛋白者,往往在婴儿期即死于广泛的血栓。
除天然存在于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外,临床上常用一些人工抗凝剂如草酸盐和柠檬酸盐,它们的作用是通过螯合去除Ca。此外还有双香豆素类化合物能拮抗Vitk,而发挥抗凝血作用(图10-12)。
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 纤维蛋白溶解 |
出自A+医学百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凝血作用的调节”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7%94%9F%E7%89%A9%E5%8C%96%E5%AD%A6%E4%B8%8E%E5%88%86%E5%AD%90%E7%94%9F%E7%89%A9%E5%AD%A6/%E5%87%9D%E8%A1%80%E4%BD%9C%E7%94%A8%E7%9A%84%E8%B0%83%E8%8A%82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凝血作用的调节”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