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
A+医学百科 >> 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 |
气性坏疽的病变是由于各种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性的肌肉坏死的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性感染。各种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性的肌肉坏死的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性感染。伴随着肌肉广泛性坏死,可有气体或无气体产生,伴随着严重的毒血症,通常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广泛性挫伤,伤口内有死腔和异物存在或伴有血管损伤以至局部组织血供不良的伤病员,偶也可发生于择期手术,尤其是下肢、结肠和胆囊手术后。 主要致病菌是梭状芽胞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杆菌,有许多种,但往往以产气荚膜菌、恶性水肿杆菌和腐败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通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故以前称为气性坏疽,目前称为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较为适当。
目录 |
疾病分类
症状体征
创口突然发生剧烈胀痛,创口周围突然肿胀或伤后早期出现毒血症症状,如高热、神志不清、烦躁、水肿、水疱、组织间气肿、皮肤变色(呈苍白、暗红或紫黑色)、组织坏死及创口内大量尸臭味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高热、神志不清、衰竭、黄疸等严重毒血症表现。
疾病病因
对有大血管损伤、大块肌肉坏死、开放性骨折、深部穿入伤及有异物存留的盲管伤,应高度警惕发生气性坏疽的可能。
诊断检查
1.对有大血管损伤、大块肌肉坏死、开放性骨折、深部穿入伤及有异物存留的盲管伤,应高度警惕发生气性坏疽的可能。
2.注意创口突然发生剧烈胀痛,创口周围突然肿胀或伤后早期出现毒血症症状,如高热、神志不清、烦躁等。特别对上石膏绷带的患者,更应密切观察,必要时拆除石膏,检查创口。
3.局部检查要注意:①有无水肿、水疱、组织间气肿(触诊有捻发音)、皮肤变色(呈苍白、暗红或紫黑色)、组织坏死及创口内大量尸臭味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②创口分泌物涂片,检查有无革兰阳性梭形芽胞杆菌,同时作细菌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亦可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和免疫酶标组化法快速测定。③早期疑有气性坏疽时,可作X线摄片,观察组织间有无气体,必要时2~5h检查1次,观察气体及其分布变化。
4.全身检查应注意,①有无高热、神志不清、衰竭、黄疸等严重毒血症表现。②作血培养,测血尿素氮、肌酐,必要时作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及肝脏酶谱检查。③测定血红蛋白量,以确定有无进行性贫血。查尿液,注意尿胆素原、尿胆素是否增加,有无蛋白尿。
治疗方案
1.立即给予抗生素,如大剂量青霉素1000万U/d和甲硝唑0.5g,2/d,静脉滴注,或选用氯霉素、氯林可霉素和第3代头孢菌素等。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多次少量输新鲜血,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3.手术治疗
(1)诊断确定后,应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不可用止血带。
(2)扩大创口,进行广泛、多处的纵行切开,切除坏死组织及受累的肌肉,切口应敞开,不应缝合,以达到通畅引流目的。用大量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口后,以浸透氧化剂溶液的纱布疏松填塞创口,并经常滴入氧化剂。
(3)固定和抬高患肢。
(4)只在肌肉广泛坏死伴有严重毒血症威胁生命时,始考虑早期截肢术,截肢后,为防止创口周围皮肤收缩,应行皮肤牵引术,截肢平面较高,残端全层敞开,不缝合,创口处理同上,待肉芽组织长好后,再行残端修整缝合。
4.高压氧治疗。一般采用303kPa(3atm)高压氧,清创前进行二次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症状,降低手术危险性,清创术后继续采用高压氧疗法,如此反复治疗,同时应用大量有效抗生素直至无坏死组织和中毒症状消失。
护理:
1.按接触隔离常规护理,用过的敷料应予焚毁,用过的衣服、被褥均须高压蒸气灭菌,方可再用,伤口愈合后或创面清洁、无坏死组织、分泌物厌氧菌培养3次阴性,且全身症状消失时,即可解除隔离。
2.对截肢患者,应作好解释安慰工作,及时将氧化剂滴入创口内,注意皮肤牵引的效果。
3.如有高热,则按高热常规护理。
出院标准:
体温与血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正常,一般情况好转,创口愈合,即可出院。
关于“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