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利坏死
A+医学百科 >> 出血利坏死 |
黄曲霉素中毒病理解剖可见肝脏弥漫性充血、出血利坏死等表现。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ng/kg。30~50ua/kg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此外,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性。
目录 |
出血利坏死的原因
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其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根据其细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B1、B2、G1、G2、M1、M2等多种,B1、B2在紫外光照射下为蓝色,G1、G2为绿色荧光。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且具有强烈致癌性。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同时肾脏也可受损害,主要表现为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有管型形成。
出血利坏死的诊断
(1)有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史。
(2)四季均可发生,但常在阴雨连绵的收获季节后多发。
(3)儿童更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来看,使人中毒的最危险年龄为1~3岁。
(5)2~3周后很快发生中毒性肝病表现: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脾大。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
(6)可有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多数患者在死前可有胃肠道大出血表现。
(7)实验动物临床毒性研究表明,给动物喂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表现为浙进性食欲减退、口渴、便血、生长缓慢、体重减轻、皮肤出血、过度兴奋、黄殖、抽搐、角弓反张等。病理解剖可见肝脏弥漫性充血、出血利坏死等表现。
出血利坏死的鉴别诊断
阑尾壁缺血坏死:就是腔内压持续增高,阑尾壁也受压,静脉回流受阻,阑尾壁水肿及缺血,细菌可渗透到腹腔。严重时动脉也受阻,使阑尾发生坏死。管腔梗阻的部位多在阑尾的根部,也可在阑尾的中段和远段。
小血管纤维性坏死:常见于纤维素样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纤维素样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在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细胞的碎片。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可因致病因素较强而直接导致,但大多数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
组织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停止后,其功能完全丧失。细胞可出现核浓缩、核碎裂及核溶解等变化。临床上把确实失去生活能力的组织称为失活组织。一般失活组织外观无光泽,比较混浊(无光泽)。失去正常组织的弹性(无弹性)。因无正常的血液供给而温度较低,摸不到血管搏动,在清创术中切除失活组织时,没有新鲜血自血管流出(无血供)。失活组织失去正常感觉(皮肤痛、触痛)及运动功能(肠管蠕动)等(无感觉及运动功能)。
(1)有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史。
(2)四季均可发生,但常在阴雨连绵的收获季节后多发。
(3)儿童更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来看,使人中毒的最危险年龄为1~3岁。
(5)2~3周后很快发生中毒性肝病表现: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脾大。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
(6)可有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多数患者在死前可有胃肠道大出血表现。
(7)实验动物临床毒性研究表明,给动物喂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表现为浙进性食欲减退、口渴、便血、生长缓慢、体重减轻、皮肤出血、过度兴奋、黄殖、抽搐、角弓反张等。病理解剖可见肝脏弥漫性充血、出血利坏死等表现。
出血利坏死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
2、不吃被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
3、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
4、生、熟食品应分开放置;
5、切过生食的菜刀、菜板不能用来切熟食;
6、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
参看
- 急性侵袭型肺曲霉病
- 曲霉球
-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 曲霉病
-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
- 小儿食物中毒
- 黄曲霉素中毒
- 真菌性食物中毒
-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 食物中毒
- 含亚硝酸盐类植物性食物中毒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 神经型食物中毒
- 胃肠型食物中毒
-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 其它症状
关于“出血利坏死”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