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小儿血象特点
医学电子书 >> 《儿科学》 >> 小儿营养性贫血 >> 小儿造血与血象特点 >> 小儿血象特点 |
儿科学 |
|
小儿血象、骨髓象各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学习小儿血液病,必须熟悉各年龄阶段的正常血象。
胎儿期由于氧能量相对较低,加上来自母体及胎盘的生血剌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计数可达5~7×1012/L(500—700/mm3)血红蛋白可高达150~220g/L(15-22g/dl)。生后6-12小时因睡眠多,吃的少和不显性失水,故两者的计算可略高于出生时。随着呼吸的建立,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血氧饱和量迅速增加,加上胎儿红细胞寿命短等因素,过多的红细胞自行破坏溶解(生理性溶血),同时血容量增加,故生后10天左右,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可减少约20%,以后下降缓慢。小儿生长发育快,血容量不断增加,但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不足,骨髓造血功能暂时处于低下状态,至生后2-3月,红细胞数可降低至3×1012/L(300万/mm3)血红蛋白可降至110g/L(11g/dl)此时称为生理性贫血,这是一种小儿自限性贫血,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不影生长发育,也无需治疗,但这个阶段要注意护理,加强营养,积极处理感染及营养性疾病,以防发展成病理性贫血。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初生时由于产程的剌激及体内外环境的突然变化,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1.5-2万/mm3),生后6-12小时由于血液浓缩,计数可增高到21~28×109/L(21-28万/mm3),一周岁平均12×109/L(1.2万/mm3),婴儿时期10×109/L(1万/mm3)左右,8岁时接近成人水平。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同年龄差别很大,主要为粒细胞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初生时中性粒细胞占60-65%;淋巴细胞占30-35%,生后4-6天两者比例相等,出现第一次交叉,以后在整个婴儿期,学龄前期,中性粒细胞渐增加,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7岁后两者的比例与成人相似。
(三)血小板计数
较稳定,与成人相似为150~250×109/L(15-25万/mm3)。
有关小儿各年龄阶段血液细胞成份的正常值见表6-1。
表6-1 小儿各年龄血液细胞成份的平均正常值
第一日 | 第3~7日 | 2星期 | 3月 | 6月 | 1~2岁 | 4~5岁 | 8~14岁 | |
红细胞(百万/立方米毫米) | 5.7~6.4 | 5.2~5.7 | 4.2 | 3.9 | 4.2 | 4.3 | 4.4 | 4.5 |
血红蛋白(克/100毫升) | 18.0~19.5 | 16.3~18.0 | 15.0 | 11.1 | 12.3 | 11.8 | 13.4 | 13.9 |
红细胞压积%(每100毫升) | 53 | …… | 43 | 34 | 37 | 37 | 40 | 41 |
红细胞平均体积(立方微米) | ||||||||
MCV | 109 | …… | 103 | 87 | 88 | 85 | 91 | 92 |
红细胞平直径(微米)MCD | 8.0~8.6 | …… | 7.7 | 7.3 | …… | 7.1 | 7.2 | …… |
红细胞平均含量 | ||||||||
(微微克)MCH | 35 | …… | 34 | 29 | 28 | 29 | 30 | 31 |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 ||||||||
MCHC | 32 | …… | 34 | 33 | 33 | 32 | 33 | 34 |
有核红细胞(以每100个白细胞计) | 3~10 | 3~10 | 0 | 0 | 0 | 0 | 0 | 0 |
网织红细胞(红细胞的%数) | 3 | 0 | 0.3 | 1.5 | 0.5 | 0.5 | 0.5 | …… |
白细胞(每立方毫米) | 20.00 | 15.00 | 12.00 | …… | 12.00 | 11.00 | 8.00 | 8.00 |
中性粒细胞(%) | 50 | 40 | 35 | …… | 31 | 36 | 58 | 55~65 |
嗜酸性与嗜碱性粒细胞 | 3 | 5 | 4 | …… | 3 | 2 | 2 | 2 |
淋巴细胞(%) | 30 | 40 | 55 | …… | 60 | 56 | 34 | 30 |
单核细胞(%) | 12 | 12 | 6 | …… | 6 | 6 | 6 | 6 |
未成熟白细胞 | 10 | 3 | 0 | …… | 0 | 0 | 0 | 0 |
血小板(万立方毫米) | 15~25 | 25 | 25 | 25 | 25 | 25 |
(四)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比成人高,新生儿约占体重的10%,平均为300毫升,儿童占体重的10-8%,成人占体重的8-6%.
(五)血红蛋白的种类
从胚胎到成人血红蛋白的种类也在发生演变.构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是由两对多肽链组成的,即α多肽链(114个氨基酸组成)及非多肽链(自146个氨基酸组成),分别命名为β、δ、γ及ξ链).胚胎早期,即胚胎8周内主要合成三种胚胎型血红蛋白旦白,分别为Hb GowerI(ξ2ξ2),HbGower II( α2ξ2)及Hb Portland (ξ2γ2)。至胚胎17周这3种血红蛋白渐渐消失,并为大量胎儿血红蛋白HbF(α2γ2)和2种少量的成人型血红蛋白即HbA(α2β2),HbA2(α2δ2)取代.胎儿6个月时HbF约占90%,HbAHK5-10%,以后HbA合成增加,HbF合成减少.出生时HbF约占70%,HbA约占30%,HbA<1%,生后HbF迅速为HbA代替,1岁时HbF不超过5%.若2岁以后HbF超过2%、HbA2超过6%就有临床意义.了解人类血红蛋白的演变过程,对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如β型地中海贫血,HbF升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有关珠蛋白合成的演变见图6-3。
(六)骨髓象
骨髓造血组织在胎儿30周时增生至高潮,此后一直维持至初生。初生时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约1.3×1012/L(130万/mm3),生后9天降至0.35×102/L(35万/mm3),3个月后维持在0.2×1012/L(20万/mm3)左右。未成熟儿骨髓细胞总数一般较足月儿高,但分类计数无明显区别。生后第1天,骨髓有核红细胞较多,约占30-65万,生后7天下降至12-40%,2周时下降至8-30%(平均约10%),3-4周后逐渐达正常小儿水平(20-40%)。
小儿造血特点 | 小儿贫血的特点 |
关于“儿科学/小儿血象特点”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