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股肿
医学电子书 >> 《中医外科学》 >>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 >> 股肿 |
中医外科学 |
|
股胂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四大症状。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深静脉炎。本病最大的危害是静脉血栓脱落后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好发于下肢髂股静脉和股腘静脉。 [病因病机]
多由久卧,久坐,产后,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等后制动,气血运行滞缓,或外伤手术损伤筋脉,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溢于脉外,流注下肢而成。
[诊断]
多有长期卧床、分娩、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史,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行走时加剧,发热。深静脉行走区压痛。浅静脉怒张,由于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不同的表现。
一、小腿血栓性深静脉炎初起小腿腓肠肌肿胀疼痛,胫、足水肿,行走时小腿疼痛加剧,局部皮温升高,腓肠肌有压痛。小腿伸直、足用力向背侧屈曲时腓肠肌疼痛加剧,可有低热。
二、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股内侧疼痛,股部肿胀明显,小腿及足部可有轻度肿胀,股静脉行走区有深压痛,全身有发热,甚至高热。
三、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急,可先出现高热和全身不适,数小时内一侧髂腹部及股部出现肿胀疼痛,皮色发白,甚则紫绀,皮温升高,肿胀可自下腹、臀部下至整个患肢,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慢性期,肿胀减轻,肿胀区浅静脉扩张,皮肤增厚,小腿色素沉着。以上三种情况经积极治疗,1个月左右可出现好转,终不化脓,若突然出现胸痛、咳嗽咳血者,多为血栓脱落出现肺梗塞;若突然剧烈胸痛、呼吸急促、出冷汗则有肺栓塞之可能。若早期治疗不当,血栓机化,可形成静脉回流障碍出现肢体肿胀的后遗症。辅助检查: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多。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下肢痈为发生在下肢肌肉的化脓性疾病。初起亦为患肢疼痛、肿胀,逐渐转为红肿,可见患侧胯间毕核肿大,约5-7天酿脓时呈鸡啄样痛,按之应指,穿刺可抽到脓液。全身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辨证论治] (1)内治
湿热下注证
证候:发病较急,表现为下肢粗肿,局部发热、发红,疼痛,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患肢疼痛重者,重用金银花,加蒲公英;便秘者,加大黄、芒硝(冲服);全身发热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急性病人患肢粗肿胀痛严重者,重用活血化瘀药物。
血脉瘀阻证
证候:下肢肿胀,皮色紫暗,有固定性压痛,肢体青筋怒张;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血通脉汤加减。疼痛严重者,加王不留行、乳香、没药;局部压痛拒按者,加三棱、莪术、水蛭等。
气虚湿阻证
证候:表现为下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减轻,皮色略暗,青筋迂曲;倦怠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
治法:益气健脾,祛湿通络。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以上三证均可用丹参注射液20~30ml加人0.9%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2)外治
①急性期可用芒硝加冰片外敷。用芒硝500g、冰片5g共研成粉状,混合后装入纱布袋中,敷于患肢小腿肚及小腿内侧,待布袋湿透后重新更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发病后连用数日,可减轻患肢疼痛等症状。
②慢性期可用中药煎汤趁热外洗患肢,可选用活血止痛散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
2.其他疗法
西医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主张早期(72小时内)手术取栓和溶栓及抗凝、祛聚、降黏、扩血管等疗法。对于急性肺栓塞和疼痛性股白肿、股青肿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积极救治。 植入下腔静脉滤过器以防止肺栓塞也是近年常用的方法之一。
预防与调护
1.高血脂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及低脂食物,忌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严格戒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2.对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3.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量早期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液回流。
4.患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应卧床休息,略抬高患肢,发病1个月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防栓子脱落引起并发症。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可对小腿肌肉进行刺激以使小腿肌肉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5.发病后期可使用弹力绷带,以压迫浅静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结语]
股肿是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有长期卧床、分娩、腹部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可伴发热。应与下肢痈(疽)相鉴别。
青蛇毒 | 脱疽 |
关于“中医外科学/股肿”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