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瘿痈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中医外科学》 >> >> 瘿痈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目录

瘿痈是风热、风温引发的结喉两侧病变,以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

[病因病机

由于风温、风火客于肺胃,或内有肝郁胃热积热上壅,灼津为痰,蕴阻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痰热凝滞于肺胃之外系,结于喉部而成。

[诊断]

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3~4),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发病前1—2周多有咽痛鼻塞头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突然发病,寒战高热甲状腺肿大,色红灼热,触痛,疼痛掣引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严重者可有声嘶、气促吞咽困难等。若化脓则胀痛跳痛,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

辅助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甲状腺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一、颈痈多发于颈的侧部,且靠近颏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部位局限,常见于儿童。

二、锁喉痈多见于儿童。初起结喉处即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猛烈,全身症状较危重。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风热痰凝 颈部结块疼痛,色红灼热;伴寒战高热,头痛,咽干;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风热客于肺胃,灼津为痰,积热挟痰上壅,蕴结于结喉,故颈部结块;风热痰凝,蕴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结块疼痛;毒热炽盛,故见寒战高热、咽干、脉滑数等热象;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上壅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二)气滞痰凝 颈前肿块坚实,轻度胀痛,按压肿块疼痛反射至后枕部;有时伴见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内有肝郁胃热,灼津为痰,气滞痰凝,蕴结结喉部,故颈前肿块坚实、胀痛;肿甚夹喉,故有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热蕴阻之象。

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三)肝郁化火证

颈前结块可伴触痛,疼痛可牵及下颌、耳后、枕部;胸闷不舒,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隐痛,尿赤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则治法:清肝泻火解郁。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当归、白芍、川芎、柴胡、黄芩、栀子、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

(四)阳虚痰凝证

颈前结块有紧束压迫感,皮色不变,质韧,压之微痛或不痛;畏寒肢冷,纳呆,腹部胀满,体重增加,面目浮肿,下肢沉着,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

治则治法:温阳散寒,化痰通滞。

方药:阳和汤加减。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甘草。

二、外治法

(一)初期宜用箍围药,如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玉露散,冷开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每日—2次。

(二)脓肿期肿块处有明显波动感者,可切开引流穿刺抽脓。

(三)愈合期脓净后可用生肌散外敷,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

2.乎素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3.病发时忌食辛辣炙博食物。

4.病重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开引流者注意预防气管痉挛的发生。

[结语]

瘿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其特点是: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应与颈痈、锁喉痈相鉴别。风热痰凝证,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清热、化痰散结,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颈部忡块初起时用箍围药外敷。

32 肉瘿 | 石瘿 32
关于“中医外科学/瘿痈”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