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齿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人类的第三大臼齿(智齿)

大臼齿,简称臼齿,俗称磨牙(客家话:撞牙),是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一种牙齿。大臼齿位于口腔后方,因上端扁平而且主要用来研磨和咀嚼食物而得名。

臼齿由于随使用而被磨损,可以被用来判定生物个体或其遗骸的年龄。

目录

人类臼齿

人类的大臼齿(最下面三颗)

人类的乳牙包括8颗乳臼齿,左右上下各2颗,位于乳犬齿之后,从前向后称作第一乳臼齿和第二乳臼齿。恒牙则有12颗大臼齿,左右上下各3颗,位于前臼齿之后。依次称作第一大臼齿(一般在5-7岁萌出)、第二大臼齿(一般在10-14岁萌出)和第三大臼齿(17-25岁萌出,不但时间最晚而且常见经常萌发不全,又称智齿)。

哺乳动物的臼齿

一般来说,食草动物因为要咀嚼大量纤维性食品,臼齿(以及前臼齿)比较发达。食肉动物的臼齿则不发达,如成年猫一共只有4颗臼齿。

哺乳动物的大臼齿按其状态可以分很多类:

三尖理论

1907年,H.F.Osborn以原始有胎盘类的臼齿为原型,提出了哺乳动物臼齿(特别是 脊齿型的草食动物)的三尖解剖命名方式,目前仍被广泛采用:

上臼齿:位于舌面的原尖(protocone)和位于唇面的前尖(paracone)和后尖(metacone)。原尖和前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前小尖(paraconule),原尖和后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后小尖(metaconule)

下臼齿的三个尖与上臼齿的三尖方位相反,以便咀嚼。下原尖(protoconid)位于唇面,下前尖(paraconid)和下后尖(metaconid)位于舌面。此三尖以外又有延伸的较低部分,称为下跟座(talonid),上有二尖,下次尖(hypoconid,外面),下内尖(endoconid,内面)。

参见

参考来源

关于“臼齿”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