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表象
A+医学百科 >> 记忆表象 |
记忆表象是通过对现实的对象或现象的知觉过程获得的。记忆表象与知觉密切联系,知觉映象愈丰富,记忆表象愈多样;但与知觉映象又有本质的区别,知觉映象是由事物本身直接引起的,而记忆表象往往是由其他的事物,特别是在有关词语的作用下引起的。例如,一个老朋友在远方工作,当收到和阅读他的来信时,就会在头脑中出现老朋友的形象和在一起学习的情景。
概念
记忆表象(memory image)保存在人头脑中的曾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称之为记忆表象。它是同形象记忆有关的回忆结果。例如,提到你过去的一位教师、同学或朋友,那么他的形象、他的音容笑貌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我们把头脑中出现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称为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不同于感觉后像。后像是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停止后,头脑中仍然保持着的事物映像,它由刺激物直接影响后的效应引起,时间短暂,不受意识支配,在生活实践中不起重要作用。表象是刺激不在时,通过间接方式(如语言提示等)出现在头脑中的事物映像,可以随意控制,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较长久,在认识活动中有重要意义。
特征
1.形象性 记忆表象产生于感知,是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保持在头脑中的事物映像,所以它同知觉一样,也是以其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记忆表象属于客观事物的感性印象,是直观的、具体的。例如,我们回忆中学的某位教师时,这位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的形象就会在大脑中浮现,犹如在眼前一样。但是,由于记忆表象所反映的事物不在眼前,因而它与知觉表象相比又有些差异,记忆表彖-不如知觉表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它是较模糊、暗淡、片断、不稳定的。 有些儿童在观察一件东西之后,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异常鲜明的表象,可以对表象继续“观察”。例如有人给儿童看一张内容十分丰富的图画,半分钟以后把画拿开,然后要求儿童描述所看到的东:西,结果大多数儿童或者说没有看到什么,或者描述得不清晰。但有些儿童描述得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出图画上的一些细节。又如,有些小学生背诵课文时,有鲜明的书本表象,好像看着书本朗诵一样。这类现象称为遗觉象,是部分儿童特有的现象,一般到青年期就消失了。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等的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遗觉象出现频率约为22%~33%。 2.概括性 记忆表象来自于对事物的知觉,它常常是综合多次知觉的结果,是同对象的多次印象的概括相联系的。在我们生活中多次知觉的同一物体或同类物体,在表象中留下的只是这类事物的一般印象,而事物的个别特征消失了。例如,我们头脑中的树木、房屋、山峰等已不再是具体的某一棵树、某一间房、某一座山,而是一般概括的树木、房屋、山峰。但表象的概括只限于外部形象,其中混杂有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还未达到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基本上届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的概括性则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属于理性认识阶段。然而,表象是对事物本质特征概括的基础,因批可以认为表象是感知过程向抽象思维过程过渡的中间环节。 3.可操作性 表象在头脑中不是凝固不动的,是可以被智力操作的。表象在头脑中可以被分析、综合,可以放大、缩小,可以移植,也可以翻转。正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想象才成为可能。
作用
1.表象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由于记忆表象的存在,人的认识才有可能摆脱知觉,通过抽象、概括,为思维提供基础,使感知过渡到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表象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表象,理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原理。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据研究推测,人脑中形象信息与语言信息的比例约为1000:1。人的知识内容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表象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3.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表象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
关于“记忆表象”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