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组织胞浆菌病  

目录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感染科  

疾病概述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原发性真菌病。主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我国十分罕见,至今国内个案报道共11例。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该菌属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在室温和泥土中呈菌丝型。有人认为只有酵母型致病,而菌丝型无致病性。当人们吸入本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或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或吸入大量孢子后,形成肺部病灶,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而自愈。重症者以两性霉素B疗效最佳,但也可用氟胞嘧啶酮康唑及克霉唑等。急性肺型患者,症状持续2周以上,用两性霉素B,总剂量0.8~1.0g;肺部病变伴严重肺功能减退者,予强的松60~80mg/d。播散型给予两性霉素B,成人一个疗程(10周),总量2.0g,分次静滴;儿童1mg/kg/d,至少6周。慢性肺型,尤其是有空洞者,治疗同播散型;化疗无效伴持续咯血继发感染,或因肺组织破坏引起症状,宜手术切除。  

疾病描述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原发性真菌病。主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我国十分罕见,至今国内个案报道共11例。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真菌病。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肺,再波及其它单核巨噬系统如肝、脾,也可侵犯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它脏器。此病世界各地均有传播,我国自1955年首先在广州发现1例,其后又陆续在常州、北京、南京等地发现数例。1990年我们曾发现国内首例duboisii变种感染者。  

症状体征

1、病史 见隐球菌病并注意起病初有无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样症状,伴干咳乏力消瘦盗汗、咯血类似肺结核症状,或高热、气急类似急性肺炎症状。

2、体检 注意肺部体征,有无肝脾肿大皮肤粘膜溃疡肉芽肿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

1、急性无症状 约95%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可无症状。在流行区人群中,肺部可见许多钙化灶,但追溯病史却无明显症状。

2、轻症感染 患者仅有无痰咳嗽胸痛呼吸短促、声音嘶哑等感冒症候,也常可表现为儿童“夏季热”样症状。

3、中度感染 可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稍有发绀,间有咯血,有时可从患者痰及骨髓中培养出病原菌。X线可见肺野有散在多数浸润结节性病变,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如原发肺结核,严重播散者有如淋巴瘤或其它肿瘤。  

疾病病因

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近已发现其有性世代。另有一种是其变型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duboisii。此菌可从流行区土壤中分离出。流行区猫、犬、牛、马等动物也可感染。此菌也属双相型,在组织内呈酵母型,生长于细胞内;室温28℃左右培养则呈菌丝型,其传染性极强,可致实验室感染。  

病理生理

本病可由呼吸道、皮肤粘膜、胃肠道等传入,流行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粪便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潜藏此菌。当菌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而呈局限原发或播散感染,一般男性患者较多见。

本菌所侵犯的各器官,病理改变基本一致。开始为中央部分增生吞噬细胞内有或多或少的真菌。其后发生组织坏死,周围呈肉芽肿样变化,最后则愈合或纤维化

原发性接触性组织胞浆菌病呈非特异性炎性浸润,间或可见有巨细胞及坏死区。  

诊断检查

1、检验 ①痰涂片染色、培养及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真菌。②血清乳胶微粒凝集试验适用于早期急性感染。③补体结合试验对播散性病例诊断和预后有价值。④荧光抗体检查标本及组织切片中的病原菌有鉴定价值。

2、胸部X线检查 必要时做腹部X线平片及腹部B超观察肺、肝、脾等脏器可有许多钙化点。纵隔组织胞浆菌病还包括纵隔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性纵隔炎。纵隔的肉芽肿,相当于纵隔内有包膜的干酪样或纤维化的淋巴结肿物,为中等程度表现的纵隔组织胞浆菌病。表现轻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淋巴结增大,重者可产生纤维化性纵隔炎。在CT上,可见边界清晰的低密度肿物,常位于右侧气管旁和隆突下区,可伴或不伴邻近结构的压迫。如果纤维化为主,也可见钙化。  

治疗方案

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用药安全

1、避免接触可能含有动物和鸟粪的灰尘。在有尘埃的场所工作,可戴口罩或在可能有真菌孢子的地区洒水。

2、污染地区喷洒3%的福尔马林(杀死真菌)。

参考

健康问答网关于组织胞浆菌病的相关提问

关于“组织胞浆菌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