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障碍

(重定向自病态人格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反社会人格障碍也称精神病态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病态人格,是指偏离正常的、或者说是不正常的人格状态。自杀未遂人群中的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

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它最早由德国的皮沙尔特(prichard)提出“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等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逐渐被“反社会人格”取代。有这种障碍的个体的突出点是行为具有悖德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  

目录

主要原因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人,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一致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哀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诊断标准

对反社会人格的诊断标准。国外学者克莱克里在他的《正常的银面具》中作过描述,揭示了反社会人格的16种人格特点:

1. 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 不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思维并不紊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现象。

3. 不带有焦虑症情感障碍的症状,情绪既少焦虑,也少激动。

4. 对人对事既无责任心,亦无义务感;因此,在言行上无法取信于人

5. 缺乏坦诚气概,予人以虚伪印象。

6. .知过而不思悔改,且无羞耻之心。

7. .所表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并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系起于隐蔽性的冲动。

8. 缺乏是非善恶判断能力,不能从失败经验中获取教训。

9. 极端自我中心;在损害别人利益以满足起私欲之后,不肯对人回报,甚至不愿付出应用的亲情与爱意。

10. 情感冷漠而缺少变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情。

11. 缺乏领悟能力,不能见贤思齐,不能从别人的榜样行为中学习改变自己。

12. 虽不关心别人,却强烈需要别人的关注与信赖。

13. 常在幻想状态下对人表现恶作剧行为;以粗鄙丑陋的言行惹人厌恶。尤以酒后为然。

14. 不显示有自杀倾向。

15. 在两性关系上,纯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与异性交往从不认真,从不向对方付出真心与爱情。

16. 生活无目标,无计划,也无方向;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对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毁行为。①(据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在做出反社会人格时,最为关键的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尤以无道德之心、无羞耻之心、冷酷无情最为严重,一旦有这种倾向,往往会表现为偷窃、流浪和对抗等行为,如果任由其发展还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临床表现

临床心理学家还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加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一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治疗方法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 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人格障碍的处理

病态人格一旦形成,不易矫正。因此,必须强调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加强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以防日后人格畸形发展。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有一定帮助,但是难以根治。当患者发生危害社会治安问题时,应予以收容。  

怎样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接触?

首先说,很佩服和赞赏你的爱心,和人格障碍患者相处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那些行为有什么不好。心理咨询对这类患者基本没有意义,就像你说的,他根本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服用精神类药物,能抑制一些症状的发作,但改变不了人格。

对这类患者,医生们也基本没有太多好办法。

从个人的角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这类患者,多数是小时候受过刺激,你的朋友的情况也是这样。对于他们,需要的是更大的爱心,能够深入他内心的那种爱和接纳,而不是表面上的照顾,才有可能使他发生一些改变。所以,难在不是要改变病人,而是需要周围的人改变。就像治疗自闭症的儿童一样,必须先让治疗者全心的关注和接纳他才有可能使他发生改变。

即使他能够有好转,这个过程可能也会很漫长,要做好心理准备(他形成这个人格用了十几年,要改变过来的时间是会相当长的)。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病因

(一)遗传

  (二)体型:研究未得出体型与人格间的相关性。

  (三)精神生物学:人格的生物学研究是建立在客观诊断标准和定式检查基础上的研究,是沿着一些人格障碍与一些精神疾病相关的方法发展的。关于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目前尚在探讨。

  (四)心理社会因素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

临床表现:这一类型的人格障碍常表现如下:

  1.高度攻击性: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反社会人格可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二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人身暴力的倾向。

  2.无羞惭感:传统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植物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

  3.行为无计划性:无情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

  4.社会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是此类人格障碍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检查化验

人格障碍一般于早年开始,此类偏离正常的人格,一旦形成以后即具有恒定和不易改变性。他们智力并不低下,但人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地发展,而且人人对自己人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判断。如具备以上特征,又能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病所致的人格改变,则确定人格障碍并不困难。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鉴别诊断

人格障碍一般于早年开始,此类偏离正常的人格,一旦形成以后即具有恒定和不易改变性。他们智力并不低下,但人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地发展,而且人人对自己人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判断。如具备以上特征,又能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病所致的人格改变,则确定人格障碍并不困难。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并发症

这种人格障碍往往产生反社会的犯罪行为。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少年的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时行教育、批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包庇纵容,以免酿成恶果。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对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情绪不稳定者可给以小剂量酚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2-4毫克或氯丙嗪100-200毫克睡前一次。

  (二)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进而指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
  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参加其中活动以控制和改善他们的偏离行为。在这里他们可以丢掉那些获得和习得的不良习惯。

参看

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