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克孢子丝菌
A+医学百科 >> 申克孢子丝菌 |
申克氏孢子丝菌 |
||||||||||||||
---|---|---|---|---|---|---|---|---|---|---|---|---|---|---|
Sporothrix schenckii
|
||||||||||||||
科学分类 | ||||||||||||||
|
||||||||||||||
二名法 | ||||||||||||||
Sporothrix schenckii |
申克氏孢子丝菌(学名:Sporothrix schenckii)是一种全球常见的温感二形性真菌,也是Sporothrix属的唯一物种。
目录 |
生活环境
申克氏孢子丝菌通常存在于土壤,以分解泥炭藓的植物残骸为生。申克氏孢子丝菌具有温感二形性,在摄氏25度培养下呈菌丝状,表面有皱纹,颜色则从一开始的白色转成深棕色;在37度培养则呈灰棕色、雪茄形的单细胞酵母菌状。申克氏孢子丝菌虽分部于全球,但在非洲、澳洲及拉丁美洲发生率最高[1][2]。
感染
申克氏孢子丝菌会造成称为孢子丝菌病的皮下感染,其感染主因通常是植物造成的皮肤创伤,所以患者以农夫与圆丁居多,而玫瑰刺伤尤其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此病又被称为“玫瑰园丁症”(rose-gardener's disease)。感染时,申克氏孢子丝菌会先在伤口形成称为疖瘤的硬块,并进一步发展成淋巴结瘤,在皮肤表面造成坏死。如不治疗则将从淋巴管扩散,甚至侵入肺部[2]。孢子丝菌症的患者因大规模的溃伤,有时会被误诊为坏疽性脓皮症(Pyoderma gangrenosum)[3]。
诊断与治疗
由于很难直接从创口寻找酵母菌状的申克氏孢子丝菌,因此此病的诊断通常是从检体培养较为有效,在显微镜下根据其特征与温感二形性加以判断。申克氏孢子丝菌的感染通常用碘化钾治疗,Amphotericin B与氟胞嘧啶(flucytosine)也对治疗有效。另外由于申克氏孢子丝菌耐热性低,在患部热敷也有助病情改善[2]。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 ↑ Pappas, P. G., I. Tellez, A. E. Deep, D. Nolasco, W. Holgado, and B. Bustamante. 2000. Sporotrichosis in Peru: Description of an area of hyperendemicity. Clin. Infect. Dis. 30: 65–70.
- ↑ 2.0 2.1 2.2 严啓泰、苏庆华、商惠芳、杨定一. 16章 医用真菌学. 实用微生物学. 伟华书局有限公司. ISBN 957-640-849-0 ().
- ↑ Sporothrix spp. Doctor Fungus.
|
参考来源
出自A+医学百科 “申克孢子丝菌”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7%94%B3%E5%85%8B%E5%AD%A2%E5%AD%90%E4%B8%9D%E8%8F%8C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申克孢子丝菌”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