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水肿
A+医学百科 >> 心源性水肿 |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引发的机体水肿。包括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性心脏病及各种瓣膜、心肌等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使组织肉眼可见肿胀时称为水肿。水肿疾病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限性水肿两大类,它们分别由各种不同的疾病所致。全身性水肿最常见的疾病有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此外,还可发生于营养不良、血清病及内分泌等疾病。如有水肿发生而无明显的、已知的原因,称之为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是指因心脏疾病引起的全身性水肿,它常是右心衰竭的表现,其中较特异的病因有急慢性心包炎、三尖瓣病变等。
目录 |
心源性水肿形成机制
临床上引起心源性水肿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于水钠潴留和静脉淤血而引起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所致。心力衰竭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继发性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增加。心力衰竭时,心脏不能等量地将回心血量输出,血液淤滞在静脉系统中,加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小静脉收缩,静脉壁的紧张度增加,均使静脉压和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外组织间隙过多体液积聚而形成水肿。
临床特点
心源性水肿的特点为:
- 水肿逐渐形成,首先表现为尿量减少,肢体沉重,体重增加,然后逐渐出现下肢及全身水肿。
- 水肿先从身体的下垂部位开始,逐渐发展为全身性水肿。一般首先出现下肢可凹陷性水肿,以踝部最为明显。
- 伴有右心衰竭和静脉压升高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如心悸,气喘,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甚至胸、腹水等。
相关检查有: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运动耐量和运动峰耗氧量测定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心源性水肿的诊断根据患者心脏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慢性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难确定。心源性水肿应与其他全身性水肿相鉴别。
肾源性水肿
这类型水肿一般是眼睑;面部等富含疏松结缔组织的地方先水肿,而且早起明显,下午缓解,而心源性水肿则是早上起来较为轻微,傍晚较为明显。鉴别要点是心源性水肿常伴有心力衰竭的征象,如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肿大、颈静脉怒张、肝颈征阳性及静脉压增高等,而肾源性水肿常伴有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贫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及眼底改变等。心源性水肿逐渐形成,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而遍及全身。水肿坚实,移动性较小,肾源性水肿则先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后遍及全身,水肿软而移动。
肝源性水肿
一般有慢性肝病病史,尤其是肝硬化。伴随症状可有黄疸、蜘蛛痣、肝掌等,较为明显的是腹水。
此外尚有很多疾病导致的水肿,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一般根据水肿的部位、伴随症状可作出粗略诊断。借助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心源性水肿的治疗重点在于病因治疗。之所以出现水肿,是因为右心衰竭。而导致右心衰竭的病因就相当多,正如上述的各种疾病,都可能导致右心衰竭。所以治疗主要为抗心力衰竭、病因治疗、消除水肿等。右心衰竭的治疗主要是利尿(氢氯噻嗪)、扩血管(硝酸甘油等)、强心(洋地黄类药物或多巴酚丁胺等)等,利尿剂的使用既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又可消除水肿,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若情况许可,可酌情选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
关键是病因的治疗,针对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导致的右心衰竭,分别给予相对应的治疗方法,能取得长远疗效。二尖瓣狭窄患者酌情可以人工瓣膜置换术,高血压病则讲究长期乃至终身正确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等。
参看
参考文献
-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
- 《希氏内科学》第22版
- 辽宁医学杂志2000年第14卷第5期.水肿.曾定尹、关启刚
关于“心源性水肿”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