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记忆
A+医学百科 >> 陈述性记忆 |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是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凡是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均属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的特征是,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说明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
根据陈述性记忆所陈述者,代表个人在该方面的知识,故而又称之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学的主体。
陈述性记忆内,按所记信息性质之不同,又分为以下两类:
1.经历性记忆(episodic memory)是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上的记忆。又称为自传式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2.语意性记忆(semantic memory)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之抽象符号意义之了解。语意性记忆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凡是语言、文字、概念、原则等知识与应用,无不有赖语意性记忆。
三、长时记忆的检索
长时记忆的检索相当困难;检索出来的,自然是长时记忆的贮存,检索不到的,却未必不贮存于长时记忆之中。
长时记忆的检索往往是在一定题目或线索之后进行的。用来做为测量长时记忆用的题目或线索,称为检索指引(retrieval
cue)。根据检索指引,将编码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反应出来,其间经过的心理历程称为解码。
如小学生学生字“马,牛,羊”,学完以后测验,测验题是马牛羊的图画,要求在每个图画旁边写上汉字并注上拼音。在这里,图画是意码,也是检索指引,汉字是形码,拼音是音码,完成这个测验的过程就是解码。
检索指引的方式是影响解码过程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Tulving & Pearlstone (1966)让被试学习一个单词表,并宣布学习以后将以自由回忆的方式测验他们记住了多少单词。
单词是按意义分类排列的,如动物类、食品类、文具类等,只是不明确指出来,而是让被试自己去发现。
阅读之后,分两次测验,一次是分两组,一组的测验用纸上有类别提示,另一组的测验用纸上是空白的,没有任何提示。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二组。第二次测验,两组测验用纸上都有类别提示。结果两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事实上两组在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量,并无差异。首次测量时第一组成绩之所以较优,原因是试卷上加注的分类字样产生了检索指引效果,而第二组缺乏检索指引;第二次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是因为提供的检索指引相同。
有了明确的检索指引,也不一定就能把长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检索出来。有时一个常用的字,应急时到了笔下就是写不出来;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类此尴尬经验,称为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简称TOT)。
舌尖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解码过程中,音形意三码的联结出现了暂时的障碍,一时解不出形码或音码所致。
从长时记忆中检索的信息往往不是原封不动地重现原来的刺激,常常会出现检索出的信息与原来的材料不符合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
因记忆扭曲造成冤狱。1977年国一家法庭误判,造成冤狱的案例。
长时记忆的扭曲,是常见的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不外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关于“陈述性记忆”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