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呈紫红色,且常隐埋于水肿出血斑中,若断若续,形似腊肠状。动脉狭窄,压迫眼球时不见静脉搏动。早期视网膜尚可显水肿,继而出现灰白色棉絮渗出斑,若与出血斑相混合,可形成一种复杂形态的眼底改变。晚期视盘继发性萎缩状态,动、静脉变细。出血和渗出物可以吸收,遗留不规则色素沉着,有时在视盘和受累静脉的周围出现新生血管

目录

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的原因

静脉的病因较复杂、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稠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密切关系。

管壁的改变: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发病中占较大比例。最常发生的阻塞部位在筛板区和动静脉交叉处,在这两个部位视网膜动脉靠得很近,相邻血管壁只有一个外膜,被同一结缔组织膜包裹。动脉硬化时,受硬化外膜的限制,静脉受压,管腔变窄,血流变慢,导致血小板红细胞纤维蛋白质沉积而形成血栓。另外,视网膜本身炎症或炎症产生的毒素也可使静脉管壁增厚,内膜受损、以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质,血液细胞成分改变而形成血栓。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液成分的改变,特别是黏弹性的改变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有关。

血流动力的改变:眼压的增高在本质发病因素中有一定影响。因当眼压升高时,首先影响筛板区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并影响静脉回流。产生血流淤滞而形成血栓。其它病变所引起血压突然降低或血黏度增高,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血流减慢,促使血栓形成

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的诊断

主要症状为中心视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但发病远不如动脉阻塞那样急剧和严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视力,在中央静脉阻塞后3~4个月,约5~20%的病人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的鉴别诊断

根据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底表现特征,如静脉高度迂曲扩张及沿静脉出血以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须与以下眼底病鉴别:

1.静脉淤滞视网膜病变(venous stasis retinopathy) 由于颈内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减少,致中央静脉压降低,静脉扩张,血流明显变慢。眼底可见少量出血,偶可见有小血管瘤和新生血管。与视网膜静脉阻塞不难鉴别,后者静脉压增高,静脉高度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多,症状更重。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一般为双侧,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但不太严重,且视网膜静脉压不增高,出血散在,不如静脉阻塞量多,常有硬性渗出血糖增高,有全身症状可以鉴别,但糖尿病患者也容易患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者易致视网膜静脉阻塞,应加以重视。

3.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病变常为双眼对称,视网膜出血表浅稀疏,多位于后极部,静脉虽然扩张但不迂曲发暗。常见棉絮状斑和黄斑星芒状渗出。而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常有高血压,多为单眼发病,静脉高度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多。

主要症状为中心视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但发病远不如动脉阻塞那样急剧和严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视力,在中央静脉阻塞后3~4个月,约5~20%的病人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本病预后因阻塞的原因、部位、程度等而有很大差异。就发病原因而言,炎症引起的阻塞由于血管壁与内膜肿胀是可逆的,不同于因动脉硬化波及而引起的阻塞,后者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由内膜下及内膜细胞增生所致,是不可逆的,故炎症性阻塞的预后优于硬化性阻塞。就阻塞部位而言,分支阻塞优于半侧阻塞,半侧阻塞又优于总干阻塞。就阻塞程度而言,不完全性(Hayreh所称的非缺血性者)优于完全性(缺血性)阻塞。当然,对以上各项预后的估计,都不是绝对的。例如是否能早期形成有效的侧支循环,是否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等,均直接影响预后。黄斑部出现水肿,短期内不有消退者,势必严重损害中心视力。特别是总干完全性阻塞,荧光造影见大片无灌液压区者,不仅致盲率高,而且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并发率亦高,预后晚为恶劣。

参看

关于“视网膜静脉纡曲怒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