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鞘内血肿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腹直肌位于腹白线(腹正中线)的两侧,被腹直肌鞘整个包裹在内。腹直肌有3~4个腱划,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黏着,而与腹直鞘后层不黏着,腱划处有血管腹壁上动脉,是胸廓内动脉的终支,在腹直肌鞘内沿腹直肌后面下降。腹壁下动脉,自髂外动脉发出,最后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直肌后面与腹壁上动脉吻合。腹直肌后的血管在某种因素(外力或腹压等)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出血时,腱鞘内极易形成的血肿,此损伤称为腹直肌鞘内血肿

目录

腹直肌鞘内血肿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以下因素可能是造成腹直肌鞘内血肿的原因或诱因。

1.解剖因素 腹直肌鞘内动脉曲折,腹直肌下部由坚强的肌胞膜包绕,而动脉分支进入肌肉以前又有较长一段距离,腹直肌后鞘下方海氏三角区为薄弱之点,对腹壁血管的保护支持作用均较差,当肌肉强烈收缩时,此处血管易被撕裂,成为发病的局部解剖因素。

2.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创伤

3.肌肉变性肌炎

4.患有动脉硬化导致局部血管变性。

5.肥胖者腹直肌张力低下。

6.妊娠妇女雌激素的影响,加之分娩腹肌过度收缩。

7.长期服用抗代谢药、抗高血压药抗凝血药之影响。

(二)发病机制

腹直肌处血管因某种因素发生破裂时,由于腹直肌腱索与前鞘黏合从而阻止血液向纵轴发展,在局部形成血肿

腹直肌鞘内血肿的症状

咳嗽呕吐腹肌强力收缩后出现下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包块,包块通常局限于一侧腹直肌肉,不越过中线,血液渗入肌肉内使肌肉变硬,成腊肠样肿块,可触到不能移动的触痛性肿块,腹肌收缩时仍可扪及。若血肿向下延伸超过Douglas半环线积血可沿腹膜外组织扩散而引起下腹部腹膜刺激征

1.病史 详细询问有无外伤史;有否降压药、抗凝药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史;有无血管粥样硬化疾病;有无刺激下腹肌肉收缩的因素及发病过程等。

2.临床特点 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女性多于男性;恶心、呕吐伴发一侧腹部包块,包块触痛、固定,形似腊肠样,腹肌收缩时仍可扪及。

3.辅助检查 提示局部有血肿的可能。

腹直肌鞘内血肿的诊断

腹直肌鞘内血肿的检查化验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中性白细胞一般无变化。

1.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侧位片可显示出腹直肌增宽的影像。

(2)B超CT扫描:可发现肿块位于腹壁腹直肌内,密度偏低,界线清晰,与腹腔不相。

2.腹壁穿刺 不能排除腹腔脏器损伤时,可行腹壁穿刺,局部吸出血样液体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腹直肌鞘内血肿的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急腹症相鉴别,如阑尾穿孔溃疡病穿孔肠系膜血管栓塞和腹内损伤等。

腹直肌鞘内血肿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发病24h内,如能排除腹内脏器伤,可行保守疗法,局部可用冷敷及加压包扎、同时治疗原发病。如对本病诊断准确,处理及时,可免除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手术。若不能排除,可做腹腔穿刺或灌洗帮助鉴别,但如血肿不断扩大,仍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结扎出血血管;遇有渗血者,可放置引流条,24~48h后拔除。术后注意腹壁的保护并注意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若证实并非腹壁血肿,则进腹进一步探查。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术后应注意腹壁的保护。

参看

关于“腹直肌鞘内血肿”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