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隔膜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先天性胃隔膜(stomach diaphragm)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约为1/10万,约占消化道闭锁的1%。有关本病的现有资料多为单个病例报道。据统计,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目录

胃隔膜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以前认为,胃隔膜的发生与胚胎原肠的再通有关,即Tandler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胚胎6周后消化道上皮发生增殖,使管腔闭塞成实性索状体,尔后,该索状体内出现空泡化,继而空泡融合,管腔再通。如在发育过程中幽门部停止在实性索状体阶段或该部空泡化不全,则形成胃隔膜。但现在有人认为,在胃的发育过程中不存在Tandler增殖阶段,幽门隔膜的形成是由于局部内胚层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根据部位的不同,胃隔膜分为胃窦型和幽门型。

胃隔膜一般位于幽门以上1~7cm,隔膜由黏膜和黏膜下层组成,隔膜两面均覆有正常黏膜。隔膜厚度2~3cm,柔软但有韧性。无孔的隔膜可造成幽门完全梗阻,见于新生儿。有孔的隔膜,该孔位于隔的中央或偏于一侧,大小2~3cm,可耐受人工扩张,见于儿童和成人。

胃隔膜的症状

临床表现分为如下2型。

1.无孔隔膜 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完全性幽门梗阻,生后不久即出现频繁的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往往有呼吸困难发绀流涎过多等现象。患儿出生后可排出少量胎便,但以后都无大便排出。体格检查可发现上腹膨胀,可见胃中、下腹部平坦或凹陷呈舟状。

2.有孔隔膜 见于儿童和成年人。根据隔膜孔径大小的不同,其梗阻的程度和发病迟早各异。病人多自出生后即有呕吐,呈间歇性发作。呕吐常发生在进食后,呕吐物多未消化,不含胆汁。病人常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或上腹部疼痛症状,往往在呕吐后症状缓解。病人常因食欲差而有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如梗阻不严重,体格检查多无特殊发现。

胃隔膜的诊断困难。当新生儿有频繁呕吐不含胆汁的胃内容物时,应当考虑此病。无孔的胃隔膜钡剂检查可发现幽门完全梗阻。有孔胃隔膜的临床表现和X线发现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不易鉴别。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可排除X线假阳性结果。

胃隔膜的诊断

胃隔膜的检查化验

X线检查,胃的大小正常,可见胃充气、扩张并有液平面。由钡餐检查,可见距幽门1~2cm处狭窄区,钡餐检查,可见距幽门1~2cm处狭窄区,钡剂可通过,然后出现正常的幽门及十二指肠。若2个隔膜,可见十二指肠的上部又扩张(图1)。

胃隔膜的鉴别诊断

有孔胃隔膜应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相鉴别,前者除腹部摸不到肿块外,X线表现有以下特点:①幽门部没有向腔内突出的“肩征”,而且呈弧形状。②胃小弯下部没有乳头征象。③幽门部没有不变的“鸟嘴”征象。④因隔膜以上胃腔无狭窄,因而无幽门管拉长征象。⑤因幽门没有肿块,十二指肠球部没有伞状表现或弧形压迹。

胃隔膜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术前应积极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贫血和营养不良。胃扩张明显者,应置胃管减压,并用温盐水洗胃以便解除胃扩张,恢复胃壁张力和减轻胃黏膜水肿

对有孔的胃隔膜可先经胃镜球管扩张,若无效再行手术治疗。术中如确诊为胃隔膜,胃窦型可施行简单的黏膜切除,幽门型需附加幽门成形术(Heineke-Mikulicz术)。对合并有溃疡的病例,也可选择胃部分切除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笔者在临床上遇见1例8岁的男性患儿,因常发生上腹部餐后饱胀、呕吐,一直误诊为消化功能紊乱,后经钡餐诊断为有孔胃隔膜症,经手术探查,切除隔膜后痊愈。

(二)预后

参看

关于“胃隔膜”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