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痛综合征
A+医学百科 >> 肌筋膜痛综合征 |
肌筋膜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MPS)是引起颈肩部、腰背部及关节周围慢性疼痛诸病症的统称,属于中医“痹症”范畴。是以慢性肌肉疼痛且伴有1个或多个触发点为主要特征的常见软组织风湿病,也称为肌筋膜触发点痛综合征。所谓的触发点,也称为扳机点或激痛点,表现为骨骼肌或肌筋膜中可触及的紧张性索条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点,当压迫它时会产生牵涉痛、局部压痛和自主神经反应等表现。MP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目录 |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肌筋膜痛综合征是由于外伤、慢性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人体肌肉、筋膜、肌膜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一般有积累性劳损和突然用力引起的牵拉伤两种情况,前者是人体持续过度牵拉而导致的慢性损伤,后者为突然的暴力使肌肉强烈收缩,肌肉或筋膜的纤维突然断裂而损伤。这些急慢性损伤在自我修复过程中,机化形成瘢痕并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筋膜、骨突、韧带、肌肉、神经等),血管受压,局部血运和体液代谢发生障碍,周围组织的动态平衡关系受到影响。无菌性炎症的产生,致痛物质和激肽类物质的释放,运动时粘连的组织相互挤压或牵拉,都会导致疼痛的发生和加剧。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得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
临床以病变局部酸痛、压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或畏寒感症状为主。
疼痛
这是患者最为常见的主诉,多发生于肌肉损伤或过度使用后,典型的疼痛为深部位、定位差的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颈后、下腰、肩膀、胸部是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夜间会痛醒、晨起有僵硬感,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劳累或傍晚又加重,与情绪、气候环境有关。
功能异常
急性触发点常常伴有自主神经反应,如皮肤滚动感、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烧灼感和皮肤划痕症等。
体征
触发点的体征如下:触诊受累肌肉可发现局部压痛点;用大约3kg的压力按压触发点可产生患者主诉的疼痛;触发点击周围肌肉呈紧绷感,可触及硬结;受累肌肉活动范围受限等。
诊断
MPS是引起肌肉疼痛的重要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常用的诊断标准是Simoms1990年提出的MPS诊断临床标准:
主要标准
- 主诉区域性疼痛;
- 主诉疼痛或触发点牵涉痛的预期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
- 受累肌肉可触及紧张带;
- 紧张带内的某一点呈剧烈点状触痛;
- 在测量时,存在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
次要标准
- 压痛点重复出现主诉的临床疼痛或感觉异常
- 横向抓触或针刺入带状区域触发点诱发局部抽搐反应;
- 伸展肌肉或注射触发点缓解疼痛。
若满足5个主要和至少1个次要标准,才能确诊为MPS。
鉴别诊断
治疗
目前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
病因治疗
寻找和去除致病因子,是治疗的前提,也是保证不再复发的关键。教育患者,改正不良姿势,学会对疲劳的自我调节以及疼痛的自我处理。
物理治疗
目前物理治疗包括:等长收缩--放松运动、指针或缺血性压迫法、肌肉按摩、冷、热、电疗。其中等长收缩--放松运动既可以减轻疼痛,又恢复神经肌肉功能及改善适应性,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药物治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资料显示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根治MPS。主要是对症治疗,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剂、肌肉松弛剂、糖皮质激素等。
有学者用针刀疗法治疗此病,主要是以松解诅咒的粘连为主要目的(针对中医理论:不通则痛),另一方面在激痛处施术,产生较强的酸胀麻重的针感,迅速近期人体的应激反应,破坏疼痛病理神经反射通路循环的途径(打破了前述恶性循环),并影响细胞内钾离子及其他致痛物质的释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解痉止痛的作用。
治疗阶段患者应该注意保暖,无受风寒,禁止继续不良生活劳动方式。
参看
参考文献
- 肌筋膜痛综合征研究进展.《中国药物与临床》 ISTIC -2009年7期李雪肖征宇
- 针刀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150例.《光明中医》 -2010年5期梁晓东岳樊林
关于“肌筋膜痛综合征”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