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房蛤毒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亦称贝类毒素,因中毒后产生麻痹性中毒效应,又称麻痹性贝毒。它是海洋生物中毒性最强烈的麻痹性毒素之一,作为潜在的化学生物战剂,长期以来为国外军事研究单位所高度重视,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目录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石房蛤毒素的分子式C10H17N7O4,分子量299,具有两个碱基。分子式中氮和氧的原子总数超过碳原子数,7个氮原子中有6个以二个胍基形式存在,该毒素纯品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不被人的消化酶破坏,遇热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它可以保存在稀盐酸中数年而不失活性,只有当在高浓度酸溶液,如7.5N HCL 100℃时才发生氨甲酰酯的水解;然而在碱性条件下极不稳定,可发生氧化反应,毒性消失。top  

中毒途径与毒性

石房蛤毒素大量分散使空气染毒的方法尚未解决,通过呼吸道中毒还有困难。目此,目前主要作为破坏性毒剂使用,如作为小型武器的污染剂。据美军报道,已研制了供来福枪发射的小弹头,可把石房蛤毒素注入人体,使人感到与被蚊子叮咬相似,注入后可使人员在15分钟内死亡,这要比肉毒毒素作用的时间短得多。

石房蛤毒素是毒性很高,而分子量很小的麻痹性神经毒素。其毒性远远超过了神经性毒剂。小鼠LD50静脉为10μg/kg,口服382μg/kg,家免静脉为3~4μg/kg。推算人的口服致死量是1.0~5.0mg/人,LD50为10~20μg/kg,吸入中毒的LCt50为1~5mg.min/m3。top  

毒理作用

石房蛤毒素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与膜表面毒素受体结合,阻断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产生持续性去极化作用,特异性的干扰神经肌肉的传导过程,使随意肌松弛麻痹,导致一系列的中毒症状,特别是呼吸肌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石房蛤毒事在很低的浓度下(3×10–7mol/L)即可阻断钠离子通道,而对钾离子通道则毫无影响。该毒素不影响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导介质的释放。据报道石房蛤毒素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临床表现类似箭毒作用,但箭毒抗毒药物对其无作用。  

临床表现

中毒症状发生很突然,一般口服后30分钟至3小时出现症状,其它途径中毒则快得多。早期出现唇、舌、指尖,面部麻木感,间或有刺痛。进而颈部和四肢末端麻痹,直至随意肌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全身肌肉松弛麻痹,呼吸困难,依中毒剂量不同,一般在中毒后2~12小时内因呼吸肌麻痹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死亡时多数患者意识清楚。一般24小时后仍存活的患者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救治

无特效解毒药。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如就医及时,皮下注射盐酸阿扑吗啡5mg引吐,或洗胃后灌入2%碳酸氢钠1升。静脉注射5%NH4Cl利尿。患者必须24小时监护,一旦发现呼吸困难,立即实行人工呼吸,及时供氧。用拟胆碱新斯的明有助于恢复肌力、恢复呼吸;用肾上腺素麻黄素等对抗休克

勿服含酒精的饮料和药物以免病情加剧。有人建议勿使用镁制剂(如硫酸镁导泻),因高血镁有抑制神经传导的作用。

关于“石房蛤毒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