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疗法
A+医学百科 >> 电疗法 |
电疗法(electrotherapy),电磁疗法的一类,利用电能作用于人体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电能有直流电、交流电和静电三类。临床上应用的电疗方法有:直流电疗法(包括电水浴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包括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电睡眠疗法、超强电刺激疗法、经皮电刺激疗法、间动电疗法等),中频电疗法(包括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调制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等),高频电疗法(包括长波电疗法、中波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微波电疗法及毫米波电疗法)和静电疗法。
人体内除含大量水分,还有很多能导电的电解质和非导电的电介质,因此人的机体实际上是一个既有电阻又有电容性质的复杂导体,这是电疗的物质基础。电能作用于人体引起体内的理化反应,并通过神经-体液作用,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达到消除病因、调节功能、提高代谢、增强免疫、促进病损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目的。机体对不同性质的电流反应不一,治疗机理亦异。低频电流可改变神经和肌肉细胞的膜电位,使之兴奋而产生收缩;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可使感觉神经的粗纤维兴奋,抑制细纤维冲动的传入,因此镇痛作用较强;高频电流对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同种电流在使用方法和剂量大小不同时,引起人体的反应也有差异。此外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对电流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低、中频电流还可用以判断神经肌肉的运动功能,用以诊断周围神经病损程度。故在康复医学中低、中频电流用来作重要的治疗和功能评定的手段。
目录 |
直流电疗法
直流电方向恒定,强度不随时间变化。理疗用的直流电电压一般在 50~80V,电流强度0.05~0.1mA/cm2。当直流电作用于人体时,体液中电解质发生电解作用,产生正、负离子,正、负离子各向其极性相反的电极移动。与此同时胶体液中的荷电胶粒(分散质)向一极移动称为电泳;水分子(分散媒)向另一极移动称电渗。处于直流电正极作用下的组织内部将发生下述变化:由于Ca2+,Mg2+等两价离子向负极移动的速度比K+,Na+等1价离子慢,因而前者在正极附近的相对浓度较大。Ca2+,Mg2+等两价离子有降低组织兴奋的作用,对正极下的机体镇静作用。CL-在正极附近浓度较大,与H+化合成HCl,使该处组织液呈酸性。人体细胞膜的构成蛋白质都荷负电,在正极作用下负电荷消失,相互间排斥力减弱,距离减小而密集,同时因电渗作用使局部组织含水量下降,故膜的通透性降低。处于直流电负极作用下的组织内部将发生如下变化:K+,Na+等1价离子浓度相对较大,增强该处机体组织的兴奋状态。Na+移至负极下与OH-化合成NaOH,使组织液呈碱性。细胞膜蛋白质电荷增强,排斥力提高,细胞膜距离增大而分散,同时因组织内含水量增加,故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
直流电正、负极下组织内发生的理化变化,有调整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局部水肿或脱水现象,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的作用。并可通过分节反射,改善内脏的活动功能。临床上常用直流电来镇痛、止痒、软化瘢痕、消肿、促进组织再生,改善中枢和周围神经功能等。
直流电还能将药物离子导入人体,达到治疗目的,这称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它是利用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将药物离子或荷电微粒经皮肤汗腺导入人体。此法综合利用直流电和药物两者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应用较多。药物导入量取决于电量大小、药物浓度、电极面积和通电时间。通电时间过长,则局部组织内离子堆积而产生极化现象,使导入量明显减少,故临床上一般通电20~30分钟。导入的药物不但可对局部组织起作用,还可通过体液循环把药物送到远隔器官起治疗作用。离子导入除采用直流电外,还可利用单向低频脉冲电流或半波正弦中频电流。导入药物因病而异,急性化脓性炎症可用抗生素类,过敏性疾病用脱敏药物,风湿性病则用水杨酸类药物。
低频脉冲电疗法
采用频率在1k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这种电流在人体内可引起离子和荷电微粒的迅速移动,因而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低频脉冲电流因波形不同,可分为方波、梯形波、指数曲线形波、三角波和正弦波等。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可调整脉冲周期,脉冲宽度和升、降波时间。有时以更低频率的脉冲波去调制上述低频脉冲,这种波称低频调制波。
临床上低频脉冲电疗法主要应用于下述两方面:①用以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收缩能促进动脉供血、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局部营养代谢,消退水肿,还可提高肌肉张力,防止或延缓肌肉萎缩过程;节律地刺激神经肌肉,可使肌肉节律性收缩,用以防止由于损伤或炎症造成的肌纤维和肌膜间、肌束之间的粘连,保持肌肉弹性,防止挛缩。此外,电刺激还可促进病损神经纤维的再生。 低频脉冲电可用于强度/时间曲线测定,以判断肌肉失神经支配的程度,并选择最佳治疗用脉冲参数,以提高治疗效果。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还可治疗上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痉挛性瘫,此法是利用两组低频脉冲电流,交替刺激痉挛肌及其拮抗肌,利用交互抑制的反应使痉挛缓解。②用于止痛:主要采用超刺激电疗法(用超出一般剂量的电流强度的低频脉冲电疗法)和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低频电脉冲止痛机理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低频脉冲电阻抑止了痛觉神经向中枢传递冲动,但具体阻抑在何部位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在感觉神经纤维,有人认为在脊髓后角细胞,也有认为在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其二,是低频脉冲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局部的致痛物质,改善组织代谢功能,因而起到止痛效果。
临床常用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周围神经疾病、各种肌肉萎缩、肢体血液及淋巴回流障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疼痛症候群等。
中频电疗法
采用频率为1~100kHz的中频正弦电流。临床上常用频率为2~5kHz,常用方法有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调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和干扰电疗法三种。调制波频率为10~200Hz,可采用全波或半波,连续调制或间断调制,还可采用等幅波和调制波交替出现,或频率交变的调制波。调制中频电流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用于止痛或促进血液循环,较低、中频电单独应用作用明显;用于神经肌肉刺激时,由于皮肤刺痛小,病人可耐受较大电量。干扰电是利用两组频率相差0~100Hz的等幅中频正弦电流(临床多用5±0.1kHz),交叉输入人体同一部位。在交叉部形成干扰电场,在体内按正弦电波的差拍原理产生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临床上利用 3组等幅中频正弦电流,从三维空间交叉输入人体,形成立体干扰电场,其效果优于一般干扰电场。经改进后,采用3组强度交替改变的正弦电流,使局部的刺激作用更易为病人忍受,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此方法称为动态立体干扰电疗法。
中频电流疗法的特点为:①中频正弦电流不产生电解作用,不引起组织的化学损伤;②频率高,组织阻抗小,可使用较大电流量;③对感觉神经刺激较小,病人易于接受。中频电流对人体的主要治疗作用有:①镇痛:以正弦调制中频电流最佳,对因急性软组织损伤造成的疼痛效果较好;②刺激肌肉收缩:以动态立体干扰电场效果最佳,疼痛刺激小,作用深入,病人易于接受;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④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⑤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临床上常用中频电流治疗软组织损伤、神经炎、痛经、肢体循环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麻痹,胃肠及膀胱平滑肌无力等。患急性化脓性炎症者、孕妇、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安装起搏器者禁用。
高频电疗法
采用频率为100kHz以上的高频正弦电流,内生热是高频电流对人体作用的重要基础。高频电场在人体组织内产生热的机理与直流电(或低频电)由欧姆耗损产生热的机理不一样,人体组织在高频电场作用下,组织内电解质离子随着高频电场极性交变几乎在原位振动,振动时克服阻力而生热。组织内的电介质具有等量电荷,以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状态存在。在高频电场作用下,非极性分子极化形成极性分子,与原有的极性分子一起随电场交变而急速转动,在运动中克服周围阻力而生热。热量大小与组织所受电磁场强度有关。组织受热后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代谢,刺激组织再生,消退炎症,还可降低周围神经兴奋而止痛,并可通过神经反射作用,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除热效应外,高频电尚有非热效果,但研究尚不够深入。高频电疗常用的方法有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和微波疗法。一种新的高频电疗法──毫米波疗法已开始用于临床。毫米波的频率与人体组织细胞的固有振动频率相近,通过谐振将能量传给人体组织,达到治疗目的,这与上述方法的作用机理不同。高频电流临床应用很广,多用于急、慢性化脓性和非化脓性炎症、软组织损伤、神经痛、神经损伤、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周围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禁忌症主要有活动性肺结核、出血、心力衰竭、恶病质等。也可利用短波和微波的热效应治疗恶性肿瘤,瘤内血流量小于正常组织易于大量积热,故高频电可使瘤内温度高于周围组织,达42℃以上,这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这种疗法称射频加温治癌疗法或微波加温治癌疗法。
静电疗法
利用静电电场对人体的作用。常用电子管式静电机,输出两极间的高压可高达50kV,为阻止短路危险,在输出电路中串联高阻值保护电阻,使短路电流在1mA以下。由于静电电场方向恒定,体内离子或有极性分子定向移动,因而引起体内一系列变化。此外,火花放电和静电电场可使氧变为臭氧(O3),对人体感受器有一定刺激作用,全身应用对人体的反应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性降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故临床常用于神经症、早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局部应用时,可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抑制感觉神经,常用于慢性溃疡、皮肤瘙痒等。
参看
关于“电疗法”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