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泽园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漏泽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福利设施[1],是制度化后的公墓。漏泽园始于北宋宋徽宗崇宁三年,宋徽宗在蔡京建议设置,其后各朝一直沿用。

目录

历史演化

中国的公墓制度,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桓帝[2],其后魏唐等统治者亦有此施政。至北宋宋徽宗时期, 蔡京于1104年2月3日建议设置漏泽园以官地收葬无主及穷乏骸骨,漏泽园制度正式确立,随后各朝一直沿袭未改,皆有设立[3]

设备

自北宋以来,漏泽园皆由佛教僧人打理[4],漏泽园中还建有屋舍,供守园僧居住[5]。漏泽园一般选在高旷不毛之地,四周建有围栏,阻闲杂人等进入。埋葬者有葬地8或9尺,[6],深3尺,以千字文为号,记死者姓名、乡贯、年月日等资料。

参考资料

  1. 考古发现北宋已有福利机构
  2. 后汉书卷7:“今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甚违周文掩胔之义。其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给直,人三千,丧主布三匹;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
  3. 明史卷77:“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
  4. 宋代佛教寺院与地方公益事业
  5. 中国慈善事业
  6. 宋代几种社会福利制度 -- 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

参考来源

关于“漏泽园”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