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偏向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归因偏向(attribution bias),归因过程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脱离逻辑的倾向。有些偏向来自于动机,有些偏向来自于认知。前者如人们总是用有利的眼光看待自己、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群体;后者如人们作为观察者易于作出个人归因。归因偏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而高估个人或内因的作用。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智力测验游戏中,被试随机扮演提问者和答问者的角色,扮演答问者角色的人倾向于认为提问者的知识能力比他高。他低估了提问者处于优越的主动的地位这个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如人们往往高估那些有权有势者的才能,忽视了有权有势者所处的有利地位。社会心理学家J.捷里森和J.格林(1981)认为,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信念,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活动结果负责,所以多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视外因对结果的影响。另一个原因是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突出的东西引起更多的注意。
  第二,行动者和观察者是有差别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点的作用。这也说明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把别人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内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如果问你,你的朋友甲为什么喜欢乙,你会列举甲的一些特点去加以说明。如果问你,你为什么喜欢乙,你会列举乙的一些特点去加以说明,而不是你自己的特点。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知觉特点造成的。当你是一个行动者时,你更多注意情境;当你是一个观察者时,你更多注意行动者。但是,如果行动者和观察者采取对方的观点,会减少观察者和行动者之间的差别。采取别人的观点可以影响对别人行为的归因。婚姻咨询者很重视这一点,他们致力于说服争吵的夫妻从对方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第三,自我服务的偏向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如我胜了是因为我跑得快;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情境,如我来晚了是因为路难走。老师倾向于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归因于自己的教学,把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
  第四,自我损害的偏向表明,人们并非总是作自我服务的归因,有时也作自我损害的归因。如某人失眠,便怀疑自己的适应能力或头脑有问题,于是更紧张,更难入睡。
  第五,归因随着时间流逝而具有了情境性。也就是说,对过去事件的归因带有较多情境性。原因之一是,当人们回忆时,图形和背景更类似了,即行动者和情境更类似了。另一个原因是,预测和控制的需要在回忆时不像当时那么强烈了。

关于“归因偏向”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