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肝片形吸虫
医学电子书 >> 《人体寄生虫学》 >> 吸虫 >> 肝片形吸虫 |
人体寄生虫学 |
|
形态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Linn.1758)是牛羊及其它哺乳动物胆道内的常见寄生虫,人体亦可感染。属片形科(Fasciolidae)的另一种大型吸虫。虫体大小为2~5cm×0.8~1.3cm,头锥明显,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较小,位于头锥基部,肠支呈树枝状。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前后排列,位于虫体中部。虫卵椭圆形,淡黄褐色,130~150µm×62~90µm,卵壳薄,一端有小盖,卵内充满卵细胞和卵黄细胞(图14-12)。
图14-12 肝片形吸虫
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牛、羊及其它哺乳动物胆道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我国以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为最重要。虫卵随终宿主胆汁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在适宜湿度的水中,卵内发育为毛蚴,毛蚴逸出后进入中间宿主经过一代胞蚴及两代的雷蚴发育后,逸出的尾蚴在水草等物体表面结囊。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胆道。整个生活史过程约10~15周。成虫在绵羊体内可存活11年,牛体内存活期短,为9~12个月,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12年。
致病与诊断
病理变化的程度主要与穿过小肠壁和侵入肝胆管的虫数有关。童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组织损伤性的炎症性改变,在肝一般表现为损坏性肝炎;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长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可引起慢性胆管炎和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的病变以及慢性肝炎和贫血等。化学因素中了解得比较多的是本虫代谢产物中的脯氨酸。测定结果表明感染后25天胆汁中脯氨酸浓度可增高4倍,成虫寄生时甚至可增高万倍以上。
人体肝片形吸虫病在急性期一般表现为高热与腹痛,多数病人都有胃肠症状,如呕吐、胀气、腹泻、便秘等,也可有肝、脾肿大。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虫体进入胆管后病变逐渐转为慢性,上述症状随之消失。此时主要表现有血浆蛋白改变,出现低白蛋白血症与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晚期血红蛋白减少,出现贫血,此外,成虫可能引起阻塞性黄疸。
本虫的人体异位寄生见于皮下、腹壁肌肉、腹膜、脑、肺、眼、膀胱等,以皮下组织较为多。人体感染除了偶然吞食本虫囊蚴外,在有生食牛、羊的肝、肠习惯的地区,虫体可在咽喉部寄生,称为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诊断主要靠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发现虫卵为确诊,并结合临床表现作出判断。急性期或异位寄生病例免疫学方法有一定参考价值,近年多倡用ELISA等方法。实践证明斑点ELISA诊断速度快、特异强,可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粪检虫卵应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相鉴别。
流行与防治原则
肝片形吸虫可寄生于数十种哺乳动物。牛、羊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是世界性的,感染率多在20%~60%之间。1976年的报告我国大陆牛的感染率估计为10.17%,台湾为30.90%。统计1970~1990年间,欧洲拉丁美洲、南非和亚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体感染肝片形吸虫的报告,以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区,为主的流行区。食用野生的水芹是法国人感染的主要来源。拉丁美洲报告的病例主要来自古巴和秘鲁。非洲报告来自埃及。亚洲的病例较少。我国已报告50余例,分散在15个省。
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芹等茎叶。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牛羊的粪便污染环境,又有椎实螺类存在,牛羊吃草时便较易造成感染。
防治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生食水生植物。治疗患者的药物可用硫双二氯酚(bithionol),又名别丁(bitin)。也可试用吡喹酮。
布氏姜片虫 | 卫氏并殖吸虫 |
关于“寄生虫学/肝片形吸虫”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