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尾蛇
A+医学百科 >> 响尾蛇 |
响尾蛇 |
||||||||||||||||||
---|---|---|---|---|---|---|---|---|---|---|---|---|---|---|---|---|---|---|
西部菱背响尾蛇(Crotalus atrox)
|
||||||||||||||||||
科学分类 | ||||||||||||||||||
|
||||||||||||||||||
种 | ||||||||||||||||||
|
响尾蛇是一类属于响尾蛇属(学名Crotalus)及侏儒响尾蛇属(学名Sistrurus)有毒的蛇。牠们都在蝮亚科这类有毒蛇的分类之下。
目录 |
特征
学名
现存已知约有50种响尾蛇及多个亚种。故名思义牠们的尾巴末端上有响板,当牠们受到威胁时会发出警号。另一的侏儒响尾蛇属学名是来自拉丁化希腊文“发出响声的尾巴”,与古埃及乐器叉铃有共同的字根。
响环
响尾蛇的响环像一串干燥的中空串珠,摇动时响环会互相摩擦震动空器发出嘶嘶声警告入侵者,刚孵出的幼响尾蛇尾部只有一个响环,响环会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脱皮慢慢增加,(圣卡塔里纳岛响尾蛇例外,牠们的响环每脱一次皮就会少一节)响环越长串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大,这也表示这只响尾蛇的年纪越大,而还没有响环的幼响尾蛇因为无法发出警告声音因此碰到入侵者都会毫无预警的发动攻击。
生殖
大部份响尾蛇都在春天交配。牠们都会生出幼蛇而非产卵。出生后的幼蛇已经能自立,故此母亲不会留在幼蛇身边。
猎物与猎食者
响尾蛇吃齧齿目及其他细小的动物(如兔),牠们会以毒素快速压制猎物,而非紧压。这些毒素可以令猎物立即痲痺或死亡。响尾蛇会跟踪未被毒素压制及尝试逃走的猎物。牠们的攻击距离可以达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二。
王蛇、走鹃、猪及鹰都会吃响尾蛇。响尾蛇在美国西南部是一种独特风味的食物,味道有点像鸡或青蛙,口感则像鳄鱼。[1]
古生物学
已确认为响尾蛇的最早化石是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希奇科克县发现,但确实年代则未能知悉。化石遗骸一般都包含有肋骨,这却使确认的工作产生问题,因为差不多所有现今响尾蛇物种都有相同的脊骨特征。一个已灭绝的物种称为Croeus,其化石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西特拉斯县发现,虽然与现今的东部菱背响尾蛇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但体型却大很多,长度超过12呎。一般来说,响尾蛇的化石纪录都很有限,而确实的演化路线亦不太清楚。[2]
安全辨识
不同种类的响尾蛇在体型、领地、斑纹及性情上有很大的差异。若响尾蛇不是被逼入窘境或是即时受到威胁,牠们一般(不过亦未必一定)会尝试逃走。往往响尾蛇都是在被惊吓或愤怒下咬人,牠们的攻击距离约为其身长的三分之二及肉眼很难捕捉。牠们攻击时亦不需要把身体拉后。
最佳避免接触响尾蛇的方法是保持观察及避免可能的攻击。远足人士在有响尾蛇出没的地区时应穿着长皮靴及皮裤,经常留意(特别是在石间)自己的步伐。响尾蛇有时会在小径中央晒太阳,当遇见时须与牠保持一定的距离让牠逃走。宠物亦应绑好避免不必要的惊吓。
被响尾蛇咬
响尾蛇出生时已有可以注入毒素的尖牙,且能够控制注入的份量。牠们一般会向猎物注入整剂毒素,但有时在防御时亦可能会注入较小剂量,甚至没有剂量的毒素。受惊或受伤的响尾蛇则未必会如此。幼蛇虽然可能未必会像成年的蛇般注入相同剂量的毒素,但都足以令人死亡。任何被响尾蛇咬后都必须得到立即的危急及专业治疗。
毒性
大多数的响尾蛇的毒素都是具有破坏血液组织的功能,会大量侵蚀血液中的血小板,导致血液无法凝固产生严重内出血,但有的反而会让血小板大增,让主要血管中的血液凝成果冻状,使得血液的流动受阻最后会因为血液阻塞而导致血管破裂,少数如小盾响尾蛇的毒液还包含了能攻击神经系统的功能。
急救
当被咬后,很难去量度被注入的毒素份量。病征及肿胀会很快出现,但亦有个案在过了几小时才出现严重影响。任何被响尾蛇咬的情况都须当作是危害生命的紧急处理,并立即送往医院由专业的医生治疗。
经验的医生一般会将表面变质评级,由0(没有明显毒素)至5级(危害生命的毒素份量)。级别反映了伤害及肿胀的情况及扩散速度。在严重的表面变质情况(4或5级),肢体近端亦可能出现征状,例如口唇发痲、晕眩、出血、呕吐或休克。呼吸困难、痲痺、流口水及大量出血亦是常见征状。
快速的治疗是很重要,一般都需要抗蛇毒素来阻止组织的破坏、神经影响及凝血病。大部份专家建议保持被咬位置水平在心脏以下,以阻止毒素经心脏漫延全身。未曾受训的人不要尝试切开伤口,这会使伤势更为恶化。
参考
- ↑ Recipes with a bite! Facts and fun about rattlesnake meat [24-12-2007].
- ↑ Klauber, Laurence M. 1956. Rattlesnakes, Their Habits, Life Histories, and Influence on Mankind. Volume I. Second E.
- Manny Rubio; Rattlesnake: A Portrait of a Predator; Smithsonian Institute Press; ISBN 1-56098-808-8 (hardcover, 1998)
- R. Burton, MD; Emergency Medicine. Lectures on Venom and Toxins. 1989.
外部连结
- J. Jones, MD; Dispelling The Snakebite Myth
- Rattlesnakes: A Species Photo Index
- Desert USA article
- American International Rattlesnake Museum
- Rattlesnakes of Arizona Good descriptions of many species with ranges
- Victim's account of rattlesnake bite - Crotalus atrox (Wife's account), Crotalus scutulatus and Crotalus horridus
参考来源
关于“响尾蛇”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