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

   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Bkny2.jpg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网大教育发布的2008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全国各大学第51位,并在医药类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  

目录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副校长:乔旺忠 王庆国 徐孝 乔延江

工会主席:魏天卯

纪委书记:常江

党委副书记:谷晓红 靳琦  

学校校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

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标志的整体寓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  

学校校训

校训: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我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4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4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民族医药、中药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药管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分泌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鉴定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肝胆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中医内科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血液病学  

研究机构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 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7个):中医症候病理生理基础实验室 细胞与生化实验 病理学实验室 脑病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东直门医院) 中药生药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中医脑病研究室 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室

其他研究所(8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药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医学气功研究所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所 针灸推拿研究所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 中医药教育研究中心  

医疗服务

东直门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已经发展壮大成为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她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是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也是北京市首批列入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临床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治疗定点医院。在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中,是培养国内外中医药人才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层次最高的重要教学基地。  

东方医院简介

东方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1999年12月开业。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中医脑病中心,全国中医急症中心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基地。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对本市全体参保职工和退休人员,不用选择均可来就医,门诊及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只要属医保报销范围的,都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东方医院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西医结合中医医院。医院有正、副主任医师13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0余名。医院共开放床位数620张,设有临床科室32个。  

第三附属医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划归冶金工业部。是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朝阳区肢体残疾治疗中心设在该院。2006年7月28日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9月15日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7月17日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并相继成立脑病、骨伤国家级重点专科和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心。

  医院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医院设有病床300余张,有普通病房、干部病房、CCU及ICU病房,全院共有医疗专业24个。我院现有正式职工380 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人(5人博士后),硕士研究生18人,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49人。  

知名校友

王国强 现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啸宏 现任卫生部党组成员,卫生部副部长。

吴 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毛群安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卫生部新闻发言人。

许树强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李 宁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

顾海鸥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绵之 著名中医学家,方剂学专家。方剂学科创始人。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暨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颜正华 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专家。

王玉川 上海奉贤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董建华 上海市青浦县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良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并获中国首届中医专业医学博士学位,著名的“排毒养颜胶囊”发明者。

郝万山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 马来西亚槟城中医学院终身客座教授、捷克中医学院永久客座教授。

郝万山教授多次应邀到法国、捷克、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台湾等地及大陆多省市讲学交流。并曾经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堂》主讲嘉宾。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个人专著:《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春季饮食养生》、《伤寒论选读》、《足部按摩保健法教程》。

曲黎敏 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人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与文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曲黎敏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应邀前往北大、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讲解《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曲黎敏教授著有《从头到脚说健康》、《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从字到人》、《把健康彻底说清楚》等等。这些著作在近几年来已经跻身了全国各大城市图书市场的畅销书行列,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阵“养生热”,使注重人本的中医思想在开放的中国重新得到重视。

张其成 国学易经应用大师 ,安徽歙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1988在年北京中医学院基础医学系获医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培训部主任,中国药文化研究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易学与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医古文知识》常务编委,《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编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张其成教授曾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知名传媒,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卓著。在2009年季羡林、任继愈先生相继辞世后,张其成教授还曾经被搜狐网上票选为中国新的国学大师。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基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五洲)中西医结合医院是经深圳市卫生局批准注册,集临床、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唯一的战略合作单位,是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肾透析医保定点单位。五洲医院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集中医、西医之精华,取中西医结合之优势,开展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和科学研究。医院现有职工近200人,正副主任医师23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医院坚持“专家兴院,以人为本”的办院方针,目前开设有中医肾病科、妇科口腔科、男性科、中医康复科、内科、外科等10个临床科室,检验科、B超室、心电图室、X光室、透析室等5个医技科室。其中,中华医学会肾病学会创世人——方国祥、陆鸿滨教授汇聚五洲中医肾病科,科室并拥有国家二级实验室——肾脏病临床实验室;口腔科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建立常年技术合作,男科是中华男科学会华南地区男性疑难病会诊中心……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五洲中西医结合医院已成为深圳最大最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医院。面向广大患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五洲)中西医结合医院将为深圳市民提供最专业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关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给北京中医药大学条目的留言

--182.86.6.83 2013年3月6日 (三) 10:23 (CST)

留言:昨天看了郝教授在北京养生堂的节目,内心很受感动。我有问题需咨询郝万山教授,请问有能与他取得联系的方式吗?江西观众李先生:13970793843@126.com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