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目录

简介

 

Bk9tk.jpg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渐增多。  

生物学特征

副溶血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为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本菌嗜盐畏酸。最适宜的培养基:温度为30℃—37℃,含盐2.5%—3%(若盐浓度低于0.5%则不生长),pH值为8.0—8.5。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l一3min即死亡。在固体培养基菌落常隆起,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在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对高温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食物中毒临床表现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是由于摄入带有大量活菌的食物所引起的,一般认为是由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耐热性溶血毒素所致。它使人的肠粘膜溃烂红细胞破碎溶解。此种毒素还可以和心肌细胞结合,使心肌细胞抵抗力下降,离子渗透性提高,抑制细胞搏动的自发兴奋能力,使心脏搏动停止而死亡,另外此种毒素还有其他一些作用。也有人认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是由于该菌产生的类似霍乱毒素的的肠毒素所引起。还有人认为是包括毒素型和感染型在内的混合型食物中毒。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重症患者因脱水,使皮肤干燥血压下降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来源和传播途径

     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出了海产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

预防措施包括: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时交叉污染;海产品宜用饱和盐水浸渍保藏(并可加醋调味杀菌),食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关于“副溶血性弧菌”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