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元好问(1190~1257),金代作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家藏医书甚多,曾将其平日亲验有用之方集为《集验方》一卷。

元好问系出北朝魏代鲜卑族贵族拓跋氏,为唐诗人元结后裔。生父元德明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喜爱杜诗,推崇苏、黄。继父元格官掖县、冀州、陵川、略阳等地,常携好问赴任。其师郝天挺引导他潜心经传,留心百家,刻苦学诗。郝天挺主张“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郝先生墓铭》),对元好问的成长起了良好作用。

生平

从22岁起,元好问开始经历家国的忧患。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蒙古成吉思汗率军攻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蒙古军陷秀容城,元好问之兄被杀,他避兵邻县阳曲北山得免。贞祐四年夏,他见金已无守御能力,便携家仓皇渡河,寓居福昌三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三乡镇)。蒙古兵退,家居读书,辑前人诗文评论为一编,名《锦机》(已佚)。不久,移家登村。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不就选。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材郎、充国史院编修。翌年夏,还居嵩山,撰《杜诗学》1卷(已佚)。后数年,历官镇平、内乡、南阳县令,这一时期诗中反映现实之作日多。又研究苏轼诗,撰成《东坡诗雅》3卷(已佚)。正大八年秋,蒙古军包围汴京前夕受诏入都。天兴元年(1232),困居围城,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二年正月,京城降。夏五月,元好问在乱离中携友人幼子白朴,随被俘官民北渡黄河,被羁管于聊城(今属山东)。天兴三年,金亡。此后20余年,他除编成《东坡乐府集选》(已佚)和《唐诗鼓吹》(今存)外,主要致力于保存金代文化,纂成金诗总集《中州集》10卷、金词总集《中州乐府》(附《中州集》之后)、《壬辰杂编》(已佚)、《金源君臣言行录》百余万言(已佚),还有《诗文自警》10卷(已佚,明瞿佑《归田诗话》有征引)。又有《续夷坚志》4卷,今传。元宪宗七年(1257)九月,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寓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

元好问幼年适值金代盛世,他称道“大定明昌五十年”,对金的中兴抱有幻想。他早年有志于经世治国,壮年时曾自负“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长期怀才不遇和面对黑暗的现实,使他逐渐清醒,仕和隐的内心矛盾加剧。晚年,他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说:“勤如韩子初无补,晚似冯公岂见招。五十三年等闲里,一窗风叶雨潇潇。”(《感兴》)从《中州集》小传和他所撰的某些墓志铭中可以看出他憎恨酷吏,鄙视权豪,同情人民,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

关于“元好问”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