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动现象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7y2.jpg

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a)和一条水平(b)的发亮线段(见图似动现象实验示意),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对它们的知觉经验。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距离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同时出现;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先后出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人们看到线段从a向b运动。韦特海默解释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似动主要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这些物理参数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科尔特定律来表示:

①当刺激间的时距不变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和空间距离成正比;

②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物的强度与时距成反比;

③当强度不变时,时距与空间距离成正比。

有人认为,对似动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是刺激的时距,而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如a、b两个刺激,a呈现100毫秒或更长一些,那么在a、b之间根本没有时距时,也能知觉到最好的运动。

人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1833年J.A.F.普拉托设计和制造了第一个动景器。在一个圆盘分成的各个扇形平面上,依次画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着的舞姿,当圆盘旋转时,人们即可看到连续运动是根据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提出和制作的。在黑暗中,如果注视一个细小的光点,人们会看到它来回飘动,这叫自主运动;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只觉得月亮在“静止”的云朵后徐徐移动。这种运动是由实际飘动的云朵诱发产生的,因而叫诱发运动;在注视倾泻而下的瀑布以后,如果将目光转向周围的田野,人们会觉得田野上的景物都在向上飞升,这叫运动后效。在所有这些场合,看到的运动都不是物体的真正位移,所以也是似动现象。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们对似动与真正运动的关系、似动的机制、似动中图形因素与运动因素的相互关系、似动的深度效应等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对揭示人们怎样从周围环境中拾取运动的信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于似动现象的实验及其诠释

Apparent movement

Motion-picture film is a strip of discrete, still pictures but produces the visual impression of continuous movement. Stationary light bulbs coming on one after the other over the theatre entrance also produce an impression of steady movement. In part, such effects of apparent movement (called the visual phi phenomenon) depend on persistence of vision: visual response outlasts a stimulus by a fraction of a second. When the interval between successive flashes of a stationary light is less than this visual-persistence time, the flicker will appear to fuse into a continuous light. The flicker frequency at which this occurs is called the perceiver's flicker-fusion frequency (or 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and represents the temporal resolving power of his visual system at the time. Another process on which apparent movement depends is a tendency (called visual closure or phi) to fill in the spaces between adjacent visual objects. This means that the movement detectors of the visual system are triggered as effectively by a closely spaced pair of lights alternately going on and off as by a single light moving back and forth. It would seem that two aspects of visual function (flicker fusion and phi) make the motion-picture industry possible.

——选自<大英百科全书>

必须提到的是,似动现象跟视觉后像和视觉暂留是不同的。

视觉后像(Afterimage)看之后的形象,要注视

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

它是视网膜对光刺激的反应

视觉暂留现象(Visual staying phenomenon,duration of vision),

物体在快速运动时,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是视神经对图象速度的反应,速度对暂留的作用很大,暂留图象没有纵深幻觉

名称上,英文名称不一样,没有关联,若有关联在英文的词根上也会有反映。

时间上,三者反应时间不一样,反应的接受体不一样:心里形象、视网膜、视神经。

关于“似动现象”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