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间疝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肠管经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与后腹膜之间突入乙状结肠间隐窝而导致的内疝,称乙状结肠间疝(intersigmoid hernia)。较为罕见。

目录

乙状结肠间疝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乙状结肠间疝的发病原因不清,通常认为乙状结肠间隐窝的存在是其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乙状结肠间隐窝(intersigmoid recess) 是乙状结肠系膜没有充分与后腹膜壁层融合而形成的一个间隙。位于乙状结肠系膜根左侧,恰在乙状结肠根呈“∧”形,附着于腹后壁之顶端处,呈向上的漏斗形隐窝,口向左下(图1)。

正常人群中约2/3(60.52%)的个体存在该隐窝,尤其胎儿和婴幼儿期最常见,随年龄的增长可能逐渐消失。

(二)发病机制

乙状结肠间疝的症状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左下腹疼痛,伴餐后恶心呕吐腹胀。若发生完全性肠梗阻,则腹痛加剧,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并出现排气排便停止。体检:左下腹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闻肠鸣音亢进。

尽管解剖上不少人存在1个乙状结肠间隐窝,但临床上发生乙状结肠间疝却是极其罕见的。Clemenz和Kemmerer(1967)综合文献报道,发现有文献记载的病例仅有34例。本病无特异症状,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往往是在手术探查中发现一个扩张的小肠肠襻进入到乙状结肠间隐窝内时才能做出诊断。如有以下几条,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考虑乙状结肠间疝。

1.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阵发性左下腹疼痛;左下腹可触及压痛性包块,肠鸣音亢进是其主要体征

2.X线检查 有肠梗阻征象。

乙状结肠间疝的诊断

乙状结肠间疝的检查化验

腹部平片和钡剂造影可显示肠梗阻影像。

乙状结肠间疝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乙状结肠间疝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复位肠管,缝闭疝环口。在缝闭疝环口时应注意避免腹膜后左总动、静脉及左侧输尿管的损伤。

(二)预后

参看

关于“乙状结肠间疝”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