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应茶
A+医学百科 >> 万应茶 |
“万应茶”起源于距今有200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由著名客家老中医卢曾雄依据三十多年临床经验,应用三十多种地道中药材经过传统中药制剂工艺技术配制而成的,将秘方世代相传至今。
目录 |
概述
在泉州,提起“灵源万应茶饼”,可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创制历史已有五六百年了。它原为安海灵源寺僧释大迦(号沐讲禅师)所创制,如今成为大众保健饮品,走进千家万户。许多海外华侨返乡都喜欢携带它出国,作为居家良药或馈赠亲友的礼品。
灵源万应茶系灵源禅寺三十一世祖高僧祖传密方药茶,历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采集灵源山天然独特青草药,配与中药材和天然茶叶,经精心研制而成。具有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祛痰利湿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中署,痢疾,腹痛吐泻,腹胀积食等症。
“万应茶” 的 200多年临床应用,对胃肠积热引起的腹痛、腹泻、痞满、便秘;中暑所致的发热、恶寒、呕吐、泄泻;饮酒过量所致的恶心闷乱及外出水土不和、晕车、晕船、伤风感冒诸多各证有显著疗效。
“万应茶”是全国独家生产,以其精良的配方,确切的疗效,无任何毒副作用和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在海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2005年,灵源万应茶(饼)首批获得了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
成 份
檀香、肉豆蔻、大黄(酒制)、 陈皮(制)、 广藿香、薄荷、羌活、白术(土炒)、明党参、山楂、茯苓、白扁豆(姜制)、香附(醋制)、苍术、白豆蔻、厚朴(姜制)、香薷、枳壳(麸炒)、肉桂、泽泻(盐制)、前胡、木瓜、紫苏叶、半夏(姜制)、木香、猪苓、丁香、小茴香、桔梗、白芷、甘草、槟榔、茶叶、砂仁(姜制)。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用于外感风寒,食积腹痛,呕吐泄泻,胸满腹胀。
用法用量
泡服或煎服一次g—12g,小儿酌减。
禁 忌
孕妇忌服。
规 格
3克/块×4块/袋×8袋/盒×60盒/箱。
储 藏
密封,防湿,防蛀
有 效 期
3年。
注意事项
1、主要成分
明党、白术、大黄、藿香、姜活、檀香、白豆叩、肉叩、砂仁、丁香、茶叶等三十四味珍贵地道中药材组成。产品方解:万应茶(饼)中成药选用了三十四种地道名贵中药材,经独特传统制药工艺制成,组方中重用了砂仁、豆蔻、白蔻、檀香、木香、枳壳、山楂、肉桂等珍贵南药,都具有理气、健脾、和胃的功效;配以白术、苍术、厚朴、半夏、木瓜、丁香、陈皮、小茴香等开胃化湿、和中、理气的药物,共同达到治疗湿浊中焦、中暑、饮食和饮酒不当引起的胸闷、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泻泄及湿热引起的痢疾具有显著的效果。并能调理脾胃平衡,对脾、胃、肠具有保健功能。组方中还选用了薄荷、香薷草、紫苏叶、前胡、白芷羌活、白扁豆等芳香药物,具有疏风解表、兼有健脾和胃、行气之功效;配以制大黄、槟榔、泽泻等,具有清热导滞,荡涤胃肠的积热、积滞的功效,特别是对胃肠积热所致的痞满,便秘具有很好的解毒通便作用,组方配甘草调和脾胃且中和药性,诸药配伍,使万应茶组方寒热相因,药性平和,共使湿浊内化、气机通畅、清升浊降、表邪得解,诸症自愈。
2、主要作用
①健脾和胃:用于治疗由于饮食不当、水土不服及饮酒过度所引起的胸闷、腹胀、腹痛、呕吐、泄泻,并能调理脾胃机理平衡,对脾、胃、肠具有保健功能;②清热导滞:用于治疗和预防中老年人胃肠积热所致的痞满、便秘具有很好的解毒通便的作用。
创制人传说
据传,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社会矛盾尖锐,爆发鄱阳湖水战。未出家之前,张定边(释大迦原名)曾竭尽全力支持陈友谅与朱元璋决一胜负。岂知激战结果,陈友谅的军舰被焚毁不少,最终中流矢丧命。释大迦只好隐名埋姓,避难入闽,到灵源寺落发为僧。他发愿自己后半生要救苦济世,为民解除病痛。于是天天起早摸黑,踏遍青山,采集了近10种的青草药和中药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叶,混合炮制成“菩提丸”,以供患病僧徒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因此药茶对中暑痢疾、感冒发热、腹痛吐泻等四时不适之症的疗效显著,求药者络绎不绝。数百年来,寺中和尚皆视其为“寺中一宝”,不让失传。如此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药茶的草药种类不断增加,制作方法不断改进。1951年,该寺僧王广雨将“菩提丸”改制为“灵源万应茶饼”,使之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的功效更为显著。
灵源万应茶饼创制人张定边轶事
张定边(一三一八至一四一七)。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之一,后因故隐居泉州晋江灵源山,削发为僧。
张定边原藉湖北沔阳州湖弦口人氏,出身渔家。身体魁梧,留着五绺美髯,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
元至正年初,陈友谅率领农民起义,反对官僚地主欺压百姓。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陈友谅被张定边等将士拥立为【汉】王,继而又拥立为帝,改国号为【汉】。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大战,中流矢身亡。张定边强忍悲哀,以舟载陈友谅遗体还武昌,葬于黄鹄山(今蛇山)南麓。
陈友谅身后,群龙无首,起义失败。张定边不愿做朱元璋的降将,遂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戊甲孟秋,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
张定边入空门后,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领旧属僧侣,先后垦殖禅田五十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给,亦可周给贫者。他看到广大贫苦农民因生病缺医少药而走投无路时,于是萌生悬壶义医和取灵源山中的甘草,用姑师井之水泡制药茶,广施万民,不求图报。
洪武十年(一三七七)丁巳十月廿三凌晨,张定边正在西霞山晨练武功。突然林中狂风四起,林木摇曳,落叶纷披。猛一抬头,但见一条斑斓猛虎,正从岗上飞窜下来。那猛虎发现了定边,竟直向他冲来。定边不免有点慌神。赶忙往右边一跳,闪在老虎的旁边,猛一拧身,举禅杖朝老虎前胛叉去。顷刻间,猛虎鲜血直流,脑浆四溅。从这点,可见张定边的武功。
洪武十二年(一三七九)巳末季春,张定边于紫云室旁立新寺,其规三楹二进,命其名曰“天公案”,并联云“天趣闲中得,公心静里思”。晚年深居简出,终日抄经译注。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丁酉九月十九日坐化,在世春秋九十九,象腊五十四。
历史发展
在泉南一带,“灵源茶饼”可谓家喻户晓,声名远播。它的神奇疗效,它的600年悠久历史,民间口碑世代相传,求之者至今络绎不绝。而今,欣逢盛世,“灵源茶饼”更是生机重焕,成为越来越多的大众家庭喜爱的保健饮品,成为归国华侨争相购买、携带出国的居家良药或馈赠礼品。
灵源山中孕神茶
晋江市安海镇北有一座名山,高305米,山上长满松柏,花木掩映,山石嶙峋,山中时有清泉涌流,迂回于山下,故称灵源山。历代有不少儒生结庐于此读书。唐代首开八闽科第的欧阳詹就曾居此山读书三载。山中有一座灵应著称的千年古刹——灵源禅寺。相传宋代宰相曾公亮曾题“灵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是泉南最享盛名的禅林名山之一。
据《泉郡晋南地名探源寺庵考附录》卷十六之三《灵源寺历代僧尼名录》中记载,元末明初(1363年),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避难入闽,遂隐名埋姓,遁迹于此山,并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他发愿自己后半生要救苦济世,为民解除病痛,于是天天起早摸黑,踏遍青山,采集红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莲等17种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和中药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叶,混合炮制成“菩提丸”,以供患病僧徒煎服及善男信女取用。因此药茶对中暑痢疾、感冒发热、腹痛吐泻等四时不适之症的疗效显著,民间口碑相传,求药者络绎不绝。数百年来,寺中和尚皆视其为“寺中一宝”,不让失传。
如此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药茶的草药种类不断增加,制作方法不断改进。1951年,灵源寺僧王广雨将“菩提丸”改制为“灵源万应茶饼”,使之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的功效更为显著。
世代相传仅一家
1958年“大跃进”期间,灵源寺和尚被迫返俗,万应药茶的秘方制作技艺得以传授给山下两个村——曾林村和灵水村的村民,两村遂各创办一家茶饼厂。1982年,两厂合并为一,定名“晋江灵源茶饼厂”,开始批量生产。然而,旧体制下的茶饼制作并没有大的发展,品种单一、销路狭窄等问题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品牌步履蹒跚。
1990年,旧厂进行第一次改制,更名为“泉州市灵源制药厂”,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检测手段和先进生产流程的制药厂,“灵源万应茶饼”理所当然成为厂里的一大拳头产品
关于“万应茶”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