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前圆肌综合征
对
旋前圆肌综合征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1951年,Seyffarth首次报道了[[旋前圆肌综合征]](round pronator syndrome),17例病例均为[[正中神经]]通过[[旋前圆肌]]或[[指浅屈肌]]时[[神经]]受到卡压所致。当时其描述的旋前圆肌综合征并非都为旋前圆肌卡压,因此,临床命名并不确切。然而,由于临床长期将此类病变称为旋前圆肌综合征,所以,这一命名沿用至今。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正中神经]]通过[[旋前圆肌]]或[[指浅屈肌]]时[[神经]]受到卡压所致。 (二)发病机制 1.Struthers[[韧带]] 为少见的结构,由此引起的[[旋前圆肌综合征]]较少见。 2.[[肱二头肌]]肥厚或[[紧张]] 同样可以引起卡压。 3.旋前圆肌[[纤维束]]带 重复性[[旋前]]动作可使卡压加重。 4.指浅屈肌腱形成的浅[[腱弓]] 亦可引起同样[[症状]](图1)。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症状==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发病率]]远少于[[腕管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为男性患者的4倍以上。早期[[症状]]比较复杂,从确诊到治疗的时间往往达9个月至2年。 1.主要症状 (1)[[疼痛]]:[[前臂]]近端疼痛,以[[旋前圆肌]]区疼痛为主,抗阻力[[旋前]]时疼痛加剧。疼痛可向肘部、[[上臂]]放射,也可向[[颈部]]和腕部放射。一般无[[夜间痛]]史。此特点可与腕管综合征进行鉴别。 (2)[[感觉障碍]]:[[手掌]]桡侧和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但感觉减退比较轻,反复旋前运动可使感觉减退加重。 (3)[[肌肉萎缩]]:[[手指]]不灵活,拇、[[食指]]捏力减弱,拇、食指对指时[[拇指]]的[[掌指关节]]、食指的近节[[指间关节]]过屈,而远节指间关节过伸,[[鱼际]]肌有轻度[[萎缩]]。 2.特殊检查 (1)旋前圆肌触痛、发硬。 (2)Tinel征:阳性率较高,常于发病4~5个月后出现。 (3)[[正中神经]]激发试验: ①旋前圆肌激发试验:屈肘、抗阻力下使前臂做旋前动作,检查方法见图2,肌力减弱者为阳性。 ②[[指浅屈肌]][[腱弓]]激发试验:中指抗阻力屈曲诱发桡侧3个半指麻木为阳性(图3)。 ③[[肱二头肌腱膜]]激发试验:前臂屈肘120°,抗阻力旋前,诱发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变化为阳性(图4)。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针[[电极]]对卡压区正中神经支配[[肌肉]]进行电[[刺激反应]],判断肌肉[[失神]]经[[电位]]变化,有助于诊断。另外[[肌电图]]亦有助于诊断。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诊断==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检查化验=== [[肌电图]]检查,Morris和Peters报道的7例[[旋前圆肌综合征]]病例中,6例出现运动传导速度减慢。Buchthal报道的7例病例中,有3例出现感觉[[传导]]的异常。然而,研究发现,在肘与腕间,运动和感觉传导的减慢对诊断近端正中[[神经]]卡压无诊断价值,因为[[腕管综合征]]与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均可出现[[正中神经]]传导异常。 应用针[[电极]]对卡压区正中神经支配肌群进行电[[刺激反应]]诊断,通过判断[[肌肉]][[失神]]经[[电位]]的变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除需与[[腕管综合征]]进行鉴别以外,尚需与[[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炎]]、[[神经根型颈椎病]]等鉴别。[[旋前圆肌综合征]]与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相似。两者的主要相同点为:腕部和[[前臂]]痛;[[大鱼际]]肌肌力减弱;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或[[感觉异常]]。不同点为:旋前圆肌综合征无[[夜间痛]],腕部Tinels征阴性,腕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掌皮支区感觉减退。 ==旋前圆肌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1.保守治疗 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轻度、较重[[上肢]]劳动后引起间断性发作的病例,可行保守治疗,包括避免重体力劳动、[[夹板]]固定、[[非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治疗。有文献报道,约50%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和治愈。一般认为,对经8~10周保守治疗[[症状]]和[[体征]]不能改善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旋前圆肌综合征]]存在许多潜在卡压因素,由于临床定位往往比较困难,因此,手术中应尽可能检查所有可能的卡压点并进行松解。 (2)手术切口:可根据[[临床表现]]和习惯选择不同手术切口,目前文献报道的手术切口有“Z”形切口、横向切口和纵向切口。Dellon报道采用横跨肘部的“S”形切口较为理想。手术中应注意保护[[前臂]]中部和外侧皮[[神经]]。 (3)关键步骤:沿[[肱二头肌腱膜]]间切开[[深筋膜]],显露[[正中神经]]和[[肱动脉]]。术中一旦发现[[肱骨髁]]上突和Struthers[[韧带]],应予切断。分离至[[旋前圆肌]]时,应将旋前圆肌[[浅头]]牵向中部,以保护尺侧旋前圆肌运动支,此时应松解各种卡压因素(图5)。偶尔可行旋前圆肌浅头“Z”形延长,以防[[瘢痕]]和[[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进一步向远端分离,如发现[[指浅屈肌]][[腱弓]],应予松解。 (4)术后处理:屈肘位[[石膏]]固定2周,抬高患肢,鼓励[[手指]]活动。 (二)预后 预后尚好。 ==参看== *[[骨科疾病]] <seo title="旋前圆肌综合征,旋前圆肌综合征症状_什么是旋前圆肌综合征_旋前圆肌综合征的治疗方法_旋前圆肌综合征怎么办_A+医学百科" metak="旋前圆肌综合征,旋前圆肌综合征治疗方法,旋前圆肌综合征的原因,旋前圆肌综合征吃什么好,旋前圆肌综合征症状,旋前圆肌综合征诊断" metad="A+医学百科旋前圆肌综合征条目介绍什么是旋前圆肌综合征,旋前圆肌综合征有什么症状,旋前圆肌综合征吃什么好,如何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等。1951年,Seyffarth首次报道了旋前圆肌综合征(rou..." /> [[分类:骨科疾病]]
返回到
旋前圆肌综合征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