鹪鹩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k9v.jpg

鹪鹩

jiāo liáo

中文学名:鹪鹩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鹪鹩科

中文属名:鹪鹩属

中文俗名:巧妇、桃虫、蒙鸠

拉丁文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英文名:Wren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目录

雀形目鹪鹩

雀形目(Passeriformes)鹪鹩科(Troglodytidae)59种小型、短胖、浅褐色的鸟类。尤其指在极地附近温带区繁殖的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北美洲称为冬鷦鷯),是本科的典型种,长约10公分(4吋),褐色,有暗条纹(雌雄相似),嘴短而稍下曲,翅短圆,尾短而翘。鷦鷯类在沼泽、多石的荒原或灌丛捕食昆虫。许多种在洞中营巢,有些在灌丛或岩石突出部筑圆顶巢。雌鸟用软物垫在巢内,产卵2∼10个。一年可抱卵3或4窝。  

莺鷦鷯

从加拿大到火地岛各地常见的是莺鷦鷯(T. aedon),灰褐色,有条斑,长12公分。美国最大的种类是西南部沙漠带的棕曲嘴鷦鷯(Campylo

莺鹪鹩(Troglodytes aedon)

rhynchus brunneicapillus),也是墨西哥的常见种。很小的林鷦鷯(Henicorhina属)见於热带森林地带,小型的沼泽鷦鷯(Cistothorus属和Telmatodytes属)在热带和温带湿地。此外,美国东部的皇猛鷦鷯(Thryothorus ludovicianus),乾旱的北美西部的峡谷鷦鷯(Catherpes mexicanus)以及南美洲的歌鷦鷯(Cyphorhinus arada)都是鸣声优美的鸟类。美国唯一的胸部有条纹的普通岩鷦鷯(Salpinctes obsoletus)在大平原以西的岩石间营巢。一些无关连的小型鸟或外表似鷦鷯的鸟类亦称为鷦鷯。  

外形特征

体长约86毫米,两性相似。上体棕褐色,下背至尾以及两翅满布黑褐色横斑,眉纹浅棕白色;头侧浅褐,而杂以棕白色细纹。下体浅棕褐色,自胸以下亦杂以黑褐色横斑。中国西北部的亚种tianshanicus色最淡,喜马拉雅山脉亚种nipalensis色最深。栖息于灌丛中,夏天3900米的太白山顶也能见到,冬季迁到平原和丘陵地带。性活泼,见人临近就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  

生长繁殖

繁殖期7~8月间。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杂以褐色和红褐色细斑。终年取食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农林害虫,为农林益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全北界的南部至非洲西北部、印度北部、缅甸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日本。繁殖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台湾以及青藏高原东麓的针叶林及泥沼地。7个亚种在中国有见--tianshanicus于西北;nipalensis于西藏中部;szetschuanus于西藏东南部及东部、四川、青海西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和湖北西部;talifuensis于云南;idius于青海东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湖南及陕西;dauricus于东北;taivanus于台湾。北方鸟冬季南迁至华东及华南的沿海省份。  

关于“鹪鹩”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