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福庆(Yen Fu Ch‘ing (1882~1970)),中国医学教育家,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字克卿,1882年 7月28日生于上海。“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0年11月29日病逝于上海。1904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后赴南非多本金矿当华工医生。1906年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190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又到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学习,获该院热带病学学位证书。回国后,任长沙雅礼医院外科医生。1911年东北鼠疫流行,他即在京汉铁路沿线开展防治工作,1916年到江西萍乡煤矿从事流行学调查并防治流行病。他经过调查实践,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914年赴美学习预防医学,获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证书。回国后于1914~1927年间任长沙湘雅医科大学(1925年前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兼授公共卫生学。1927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同时组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9月该院在沪成立,他任院长。同时与中国红十字会协作,接办海格路总医院(现名华山医院)为教学医院。1931年筹资组办中山医院。1932年中山大学医学院(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后身)独立,更名“国立上海医学院”。他又将募捐得来的江湾澄衷花园扩建,成立肺病疗养院,用作教学医院。抗战爆发,他组织医疗队投入抗战。1938~1939年调往武汉任卫生署署长,后返沪深居简出,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职务。1946年重返国立上海医学院教授公共卫生,50年代后一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
1915年参与成立中华医学会,被选为第一任会长。他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实行淘汰制。他的学生多埋头业务,不求名利。他重视预防,上医建院即聘请中国第一位公共卫生学家胡宣明任专职教授,创办吴淞卫生公所作为公共卫生教学实验区,又与上海市卫生局合作,把吴淞卫生公所改称为吴淞卫生模范区,为开展乡村卫生工作奠定基础。他一贯提倡公医制,认为私人开业的医疗方式满足不了劳苦大众的需求。主要论著有:《国民政府应设中央卫生部的建议》(1927)、《中国医学教育的过去与现在》(1935)、《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1959)。
|
|
|
|
上古 |
|
|
|
春秋战国 |
|
|
秦汉 |
|
|
三国两晋
南北朝 |
|
|
隋唐五代 |
|
|
两宋 |
|
|
辽夏金元 |
|
|
明 |
|
|
清前中期 |
|
|
清末
中华民国 |
|
|
近现代 |
|
|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