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芽植物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隐芽植物geophytes亦称地下芽植物 ,为C. Raunkiaer(1907)所用的生活型之一,是对生态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其抗性芽受土壤或水层保护的植物,称为隐芽植物。能够迅速从地下贮藏器官出芽生长。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于水体中以渡过恶劣环境的。前者是指狭义的地下芽植物,后者则有沼泽植物水生植物

根据芽的着生器官,可再分七个类型:根茎地下芽植物(如竹类、姜等);块茎地下芽植物(如马铃薯报春花);块根地下芽植物(如白薯、茄科、大丽花等);鳞茎地下芽植物(如百合科、石蒜科等);没有发达的根茎、块茎、鳞茎的地下芽植物;沼泽植物和水生植物。沼泽植物则有莲、萍蓬草、芦苇等,水生植物幼芽脱离后沉入水底能够越冬(如钓棒、栎藻等),而接近泥土或水底的茎部能生芽的植物有Vallisneria和Myriophyllum。由于对低温表现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在高纬度及高山地方经常见到。  

背景知识

19 世纪初,A.VonHumboldt(1806)根据植物外貌特征进行植物生活型的分类以来,一些学者建立了各种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在各种生活型分类系统中,应用最广的是丹麦植物学家C.Raunkiaer(1905,1907,后又经修改)的生活型分类系统。该系统以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和应用为其特点。他以温度、湿度、水分(以雨量表示)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体在渡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时)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及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在各类群之下再按照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草质、木质),以及旱生形态与肉质性等特征,再细分为30 个较小的类群。  

分类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 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 米),小高位芽植物(2~8 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 厘米到2 米)。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 厘米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子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4)隐芽植物(Cryptophytes)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越冬。

Raunkier 的系统只包括了有花植物,后来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生活型系统扩大到一切植物,并且还把各类植物的定居特点也考虑进去。

关于“隐芽植物”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