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
A+医学百科 >>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 |
多见于下颈段,其次为胸段。其症状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的血供完全或部分受阻而产生的脊髓损害症状。发病以颈膨大为多见。
目录 |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椎管前方骨刺或椎间盘的直接压迫或在此基础上颈椎突然前屈时,均可致本病发生。
(二)发病机制
1.颈椎过屈性损伤 一般多在椎体后缘有骨刺或突出的椎间盘情况下,当颈椎突然前屈时(外伤时),由于硬膜囊后壁与前方致压物之间形成一对冲性暴力,致脊髓前中央动脉受损或受压,并因引起血流受阻而出现症状。
2.骨刺或椎间盘的直接压迫 此种情况主要发现于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者。随着骨刺的增长或突(脱)出髓核的增大,最终将使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而血流不畅。骨刺压迫在颈椎好发,椎间盘压迫在颈胸段均好发,尤其是胸椎椎管矢状径狭小时,一旦有髓核后突,发生率更高。
3.血管本身疾患 此种神经内科或心血管科疾患亦非少见,尤其在年迈及心血管机能不佳或动脉粥样硬化者更易发生。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大多较突然,且症状明显。
4.肿瘤压迫 临床上亦较多发,以胸段最多,其次为颈椎。近年来,随着MRI及CTM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诊断日益容易,从而提高了早期诊断率。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的症状
其症状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的血供完全或部分受阻而产生的脊髓损害症状。发病以颈膨大为多见,临床上主要有如下表现:
1.运动障碍 脊髓前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时,由于其供应脊髓前2/3部分,因此导致软化而出现病变以下部位瘫痪。如发生于颈段,一般是下肢重于上肢,此乃由于分布于下肢的传导束较为表浅之故。部分阻塞者则呈现肌力减弱。
2.感觉障碍 主要为病变以下温觉与痛觉消失或减弱,但深部感觉与识别觉大多正常。
3.反射改变 病灶以下部位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反射;如出现髌阵挛或踝阵挛则表明受压程度较重,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1.病史 多有头颈部外伤史或颈椎长期屈曲史,并注意有无脊柱或心血管疾患等,均应详细询问。
2.临床特点 受累部位以下以痉挛性瘫痪为主,可伴有感觉分离征。如血管受累范围向下波及圆锥及马尾段,则呈现弛缓性瘫痪。
3.奎氏试验 单纯因血管受阻所致者,一般无阻塞征象。
4.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或CT、MRI等图像上多显示患节椎骨矢状径狭小,椎体后缘有髓核脱出或骨刺形成征。个别病例可选用脊髓磁共振影像技术(MRS),可全面了解脊髓受累状态。
5.选择性血管造影 有条件者可行此项检查,可发现阻塞的部位及范围等,不仅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且对手术部位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的诊断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的检查化验
1.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或CT、MRI等图像上多显示患节椎骨矢状径狭小,椎体后缘有髓核脱出或骨刺形成征。个别病例可选用脊髓磁共振影像技术(MRS),可全面了解脊髓受累状态。
2.选择性血管造影 有条件者可行此项检查,可发现阻塞的部位及范围等,不仅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且对手术部位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的鉴别诊断
主要与颈胸段以下病种鉴别。
1.过伸性损伤 根据以下特点易于与脊髓前中央动脉损伤相鉴别:
(1)外伤史:头颈部突然后伸受伤。
(3)椎前阴影:明显增宽。
(4)X线平片:见前方的椎间隙增宽,椎体后缘一般多无骨赘等。
2.急性外伤性颈椎或胸椎椎间盘脱出症 急性外伤性颈椎或胸椎椎间盘脱出症可以是构成本病的原因之一,但又可不损伤脊髓前动脉而是直接压迫脊髓并直接引起相似的症状。在后一种情况下,主要图像表现为以运动障碍为主,而感觉异常轻微,且症状波动性较大,牵引后多可好转。MRI图像可清晰地显示脱出的髓核。但两者在治疗原则上一致。因此,如感困难也勿需一定要鉴别,可及早手术治疗。
3.椎管内肿瘤 以长于腹侧胸椎椎管内的肿瘤为多见,颈段亦可。主要依靠MRI检查及脊髓造影等进行鉴别。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的并发症
常合并病变以下部位的瘫痪。
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治疗
如无手术禁忌证,原则上争取及早施术减压。对心血管疾患所致者则不可手术,应遵照该专科治疗要求进行。
(二)预后
参看
关于“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