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内翻
A+医学百科 >> 肢体内翻 |
膝内翻,俗称“O型腿”、“罗圈腿”、“弓形腿”、“箩筐腿”。指的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此称为“膝内翻”。
膝内翻的定义很容易因为看到病变形态想当然而混淆:膝内翻的定义并不是以内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而是以小腿胫骨的翻转方向命名的。膝内翻,其膝关节成角是指向外侧的,因此经常会被误称为膝外翻。
目录 |
肢体内翻的原因
缺钙和遗传是膝内翻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运动。
走路外八字脚、稍息姿势站立、长期穿高跟鞋、盘坐、跪坐、蹲马步等等,会给膝关节向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牵拉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松弛。
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内外侧角度的稳定结构。当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情况下,内侧副韧带偏大的力量就会牵拉小腿胫骨向内侧旋转,形成膝内翻。
由此可见,认为膝内翻都是骨头弯了,是一种误解。(参看示意图:http://www.zhengo.cn/otuichangshi/xingcheng/xuanzhuan.asp)
肢体内翻的诊断
在双足跟、双足掌并拢,放松双腿直立,如两膝存在距离,就说明是有膝内翻。
一般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两个指标,判断膝内翻的轻重程度。
所谓常态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主动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的大小,"膝内翻"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为0的属Ⅰ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大于0的属Ⅱ度;
◆常态膝距在3-5厘米间的为Ⅲ度;
◆常态膝距大于5厘米的属Ⅳ度。
肢体内翻的鉴别诊断
膝内翻的人,平时站立和走路时,都是腿外侧肌肉用力,内侧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发育不匀称,往往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形成的腿部肌肉轮廓线就是弯曲的,给人的感觉就是骨头弯曲了。并且,由于腿内侧肌肉少,会导致双腿间的缝隙别大。外侧肌肉多,就显得胯宽,下肢臃肿、腿短,上下不协调。
在双足跟、双足掌并拢,放松双腿直立,如两膝存在距离,就说明是有膝内翻。
一般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两个指标,判断膝内翻的轻重程度。
所谓常态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主动膝距,指的是直立时两足踝部靠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双膝关节内侧的距离。
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的大小,"膝内翻"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为0的属Ⅰ度;
◆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大于0的属Ⅱ度;
◆常态膝距在3-5厘米间的为Ⅲ度;
◆常态膝距大于5厘米的属Ⅳ度。
肢体内翻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膝内翻的矫正方法包括:手术、正O仪器、夹板、绑腿、锻炼、矫正鞋垫等。
手术适应于膝内翻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经并发骨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手术的好处是被动治疗,矫正立竿见影。缺陷是需要截骨,副作用大,痛苦和风险大。
非手术矫正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结构。从而使胫骨外旋,达到矫正目标。
非手术矫正方法,好处是费用低、风险小,缺陷则是主动治疗,见效慢,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恒心就达不到矫正目的。
目前的非手术矫正方法中,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的,还是正O仪器。
通过X光的对下肢骨的检查,如果是骨骼解剖轴畸形导致的膝内翻,并导致膝盖关节有不适感。则具备手术指症。
通过所谓松弛韧带是“南辕北辙”的错误方式。
否则,矫形学科不会在中国各医科大学作为教程来教学。
参看
关于“肢体内翻”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