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动脉血压
医学电子书 >> 《生理学》 >> 血液循环 >> 血管生理 >>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 动脉血压 |
生理学 |
|
1.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已述,循环系统同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在动脉系统,影响动脉血压的另一个因素是外周阻力。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假如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即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表现为血流的动能,因而对血管壁的侧压不会增加。
左心室的射血是间断性的。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左心室每次收缩时向主动脉内射出60-80ml血液。由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以及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因此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在心缩期内大约只有三分流至外周,其余约三分被暂时贮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也就随之升高。这样,心室收缩时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弹性贮器血管的管壁中。心室舒张时,半月瓣关闭,射血停止,被扩张的弹性贮器血管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推向外周,并使主动脉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例如10.64kPa(80mmHg)左右,而不像心舒期的左心室内压接近0kPa。可见,由于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另一方面,还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动幅度远小于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老年人的大动脉管壁硬化,主动脉的直径和容积增大,而可扩张性减小,弹性贮器的功能受损,因此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计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因为在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主动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3.3-16.0kPa(100-120mmHg),舒张压为8.0-10.6kPa(60-80mmHg),脉搏压为4.0-5.3kPa(30-40mmHg),平均动脉压在13.3kPa(100mmHg)左右。
动脉血压 除存在个体差异外,还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一般说来,女性在更年期前动脉血压比同龄男性的低,更年期后动脉血压升高。男性和女性的动脉血压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收缩压的升高比舒张压的升高更为显著。新生儿的收缩压仅为5.3kPa(40mmHg)左右。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收缩压很快升高,到第一月末约可达到10.6kPa(80mmHg)。以后,收缩压继续升高,到12岁时约为14.0kPa(105mmHg)。在青春期,收缩压又较快地上升,17岁的男性青年,收缩压可达16.0kPa(120mmHg)。青春期以后,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升高。至60岁时,收缩压约18.6kPa(140mmHg)。
当血液从主动脉流向外周时,因不断克服血管对血流的阻力而消耗能量,血压也就逐渐降低。在各段血管中,血压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的阻力的大小成正比。在主动脉和大动脉段,血压降落较小。如果主动脉的平均压为13.3kPa(100mmHg)。则到直径为3mm的动脉处,平均压仍在12.6kPa(95mmHg)左右。到小动脉时,血流阻力大,血压降落的幅度也变大。在体循环中,微动脉段的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为显著。如果微动脉起始端的血压为11.3kPa(85mmHg),则血液流经微动脉后压力降落 7.3kPa(55mmHg),故在毛细血管起始端,血压仅4.0kPa(30mmHg)。在不同的动脉段记录血压时,可以看到从主动脉到外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变大。和主动脉内的血压波动相比,外周动脉的收缩压较高,舒张压较低,故脉搏压较大,而平均压低于动脉压(图4-1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压压力波的折返。当动脉的压力波动在传播至较小的动脉分支处,特别是到微动脉时,因受到阻碍而发生折返。折返的压力波逆流而上,如果遇到下行的波动,两者可发生叠加,形成一个较大的波。在股动脉记录血压时,常可看到在一个大的波后面有一个较小的返折波(图4-19),故股动脉的血压波动幅度大于主动脉的血压波动幅度。
图4-19 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的脉搏压、平均压和血流变化(1mmHg=0.133kPa)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的程度,也能影响动脉血压。现将影响动脉血压因素分述如下:
(1)心脏每搏输出量:如果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增加的血量变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故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加明显。由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则大动脉内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因此,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由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显著,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外周阻力的改变,主要是由于骨骼肌和腹腔器官阻力血管口径的改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阻力血管口径变小而造成外周阻力过高。另外,血液粘滞度也影响外周阻力。如果血液粘滞度增高,外周阻力就增大,舒张压就升高。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如前所述,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故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系统的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必然降低,使动脉血压降低。在另一些情况下,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时,也会造成动脉血压下降。
上述对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都是在假设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发生的影响。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上述各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可同时发生改变。因此,在某种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变化,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参看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 动脉脉搏 |
关于“生理学/动脉血压”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