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医学院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国防医学院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NDMC.jpg
校训 亲爱精诚(中华民国军校共同校训)
博爱忠真(校风)
创建时间 1902年北洋军医学堂
1947年改名国防医学院
学校类型 国立军事院校独立医学院
校长 司徒惠康教授陆军少将
学生 正期班约900人
研究部约900人
校址  中华民国台北市内湖区民权东路六段161号
校园环境 郊区
网站 http://www.ndmctsgh.edu.tw
Kok-hông I-ha̍k-īⁿ 2.jpg

国防医学院英语: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简称国防医,是中华民国最高层级的军医学校,前身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军医学校”,1902年由袁世凯成立于天津海运局,历经九次迁校,现址位于台北内湖,与其直属教学医院三军总医院等国军军医机关合称国防医学中心,是中华民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校。

由于学校历史悠久,毕业生参与过各大著名战役,包括抗战、剿匪、台海战役、越战、大漠任务;学校迁台后为中华民国医疗、食品、药材之研发主要力量之一,并成立了许多医疗、教育与事业单位,包括台大护理系台大医院麻醉科、台北荣总、台中荣总、高雄荣总、三军总医院、国军高雄总医院、国军台中总医院、国军花莲总医院、国军桃园总医院、国军新竹医院、阳明医学院(今阳明大学)、荣民制药厂、景德制药厂等。

目录

历史

是于2010年的国防医学院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于天津东门外海运局创立北洋军医学堂,招收第一届医科学生(期班代号M1)。1906年,更名为陆军军医学堂,并于1908年开始招收药科学生(期班代号P1),创立中国药学教育先河。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为陆军军医学校,由李学瀛(M1)主持校务。1928年(民国17年)北伐结束,学校改隶国民政府军政部,经张仲山、郝子华、杨懋因故未能到任校长,后由医科科长林鸿代理,1929年由戴棣龄担任校长,将医科期限由四年改为五年,增加一年为医院临床实习,药科由三年增加为四年。1933年(民国22年)迁往南京指定前陆军第三军医院院舍(简称北校)与前江苏省立工业学校为校址(简称南校),低年级在南校上课,高年级在北校上课,由军事委员会军医设计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瑞恒兼任校长,将所有教职员撤职力图整顿但引发学潮,因此停课两周并处分学生代表于陆军官校禁闭一周以平息学潮。

1936年(民国25年)因毕业之人员分发至陆海空军故更名为军医学校,1937年(民国26年)校长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兼任,实际校务由张建(M15)教育长负责,八年抗战时期,学校随战况演变几度迁校,1937年(民国26年)迁往广州,1938年(民国27年)日军于惠州登陆,以广西大墟为校本部与医科驻地,桂林为药科驻地,新并入的军医预备团以阳朔为驻地,以广西省立柳州医院实习。1939年(民国28年)全校迁往贵州安顺,由军医署第十二重伤医院为教学医院并于西安、云南设立分校。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上海江湾在上海市立医院及抗战时期之日本军医院为校址占地150万平方公尺与陆军卫生勤务训练所及军医预备团合并复校。

1947年6月1日更名为国防医学院,由协和医学院时任军医署署长的林可胜将军担任院长,张建将军及卢致德将军任副院长,下设有医学系、牙医学系、药学系、护理学系、生物型态学系、生物物理学系、生物化学系、医学生物形态学系、物理医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社会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医事技术学系等十四个系,官佐、学员、学生、士兵共计8194员。另为重视军医学校之传统,各科期别仍沿用军医学校原期别衔接编排,仍以军医学校成立日期11月24日为院庆纪念日,虽然为军医学校的延伸,但实际上大部份的官职与教职来自于协和医学院体系的卫生勤务训练所。

国防医学院随着国共内战情势告急,国防医学院决定展开第八次迁校,1949年该校师生、仪器分成三批(2月16日、3月16日、5月4日分别抵台)乘坐安达轮转进台湾,于上海江湾遗留下来的校舍演变为今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国防医学院转进台湾后,部分教职员生曾入驻新店市清风园(来台初期曾作为入伍生营舍与卫勤训练班训练场所)、802总医院等地,最后选择于台北水源地原日本陆军砲兵联队营舍进行在台复校,当时与德日系统的台湾大学医学院是台湾仅有的两所医学院,虽然国府卫生部曾有将此两医学院合并的想法,受到后者时任医学院院长杜聪明拒绝。

在台第一任院长卢致德中将,逐步落实“八类六级”教育制度,国防医学院由于接受大陆协和医学院与军医学校的优秀人才以及美援,其组织、规模、教学、设备完备良好,培育众多优秀护理人才,台大校长傅斯年之女也为校友,而周美玉更为中华民国首位女将军,其后进更协助台湾大学护理学系的创建。1958年(民国47年)由时任国防部长之蒋经国指示,该校联合军医系统成立了台北荣民总医院及阳明医学院(今阳明大学)。

1983年7月,三军总医院成为该校直属教学医院。1999年,该校学院及医院进行第九次迁校,自公馆水源校地迁至台北内湖,现在的国防医学院校区及三军总医院内湖总院,而遗留下的公馆水源校地则演变成今日的国立台湾大学水源校区,但目前该校区大部分区域,外观仍保留原来状态,大操场成为收费停车场,只有少数人员负责看守。

2000年,国防医学院调整编制,改为国防大学 (中华民国)|国防大学国防医学院;2006年改隶属国防部军医局,再改回国防医学院

大事纪

历任院长

陆军军医学校时期
    • 林鸿代(1928年~?)医科科长代理
军医学校时期
  1. 蒋介石特级上将(1937年~1947年)各军官学校兼任校长
    • 张建(校务由教育长负责)
国防医学院时期
  1. 林可胜中将(1947年6月1日~1949年7月1日)福建海澄人,生于新加坡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学院迁台后,受聘赴美讲学。1969年病逝牙买加
  2. 卢致德中将(1949年7月1日~1975年10月1日)广东中山人,协和医学院毕业,美国纽约大学医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学院迁台,代行院长职务,奉命建立荣民总医院阳明医学院。退伍后专任荣总院长。1979年病逝荣民总医院。
  3. 蔡作雍(M47)中将(1975年10月1日~1983年3月1日)广州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退伍后于中央研究院专职研究工作。
  4. 潘树人(M39)中将(1983年3月1日~1989年3月1日)江西上饶人,任内建议迁移国防医学院及三军总医院于内湖成立为医学中心。1991年突发性心脏病逝世。
  5. 尹在信(M49)中将(1989年3月1日~1991年12月1日)浙江嵊县人。
  6. 马正平(M49)中将(1991年12月1日~1993年6月30日)山东广饶人。退伍后聘为泌尿外科教授。
  7. 李贤铠(M59)中将(1993年7月16日~1996年7月1日)福建福州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后奉调国防部军医局局长,退伍后聘为药理学科教授。
  8. 沈国梁(M59)中将(1996年7月1日~2000年4月1日)浙江上虞人。内湖迁建完成后,自动申请退伍,聘为一般外科教授,前任财团法人为恭纪念医院院长。
  9. 张圣原(M66)将军(2000年4月1日~2002年9月1日)湖南长沙人,后奉调国防部军医局局长,退伍后任康宁医院院长,现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
  10. 陈宏一(M67)将军(2002年9月1日~2003年5日31日)台湾台南人,曾任国防部军医局局长。退伍后任奇美医院院长。
  11. 王先震(M66)将军(2003年6月1日~2005年9月1日)南京人,退伍后任台北市立万芳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现任上海瑞东医院院长。
  12. 张德明(M74)将军(2005年9月1日~2011年6月1日)南京人,美国风湿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院士,之后调升为国防部军医局局长。
  13. -{于}-大雄少将(2011年6月1日~2013年4月1日)
  14. 司徒惠康少将(2013年4月1日~现任)

精神象征

校训与校风

-{“}-
‘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本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
-{”}-

卢致德院长

卢致德中将为该学院迁台后第一任院长,现在该学院院部三楼大厅有置放卢院长之半身像,以为永怀,学院礼堂也因此命名为“致德堂”

院徽与军医徽

NDMC.jpg

国防医学院校徽以军医徽为范本,稍作更改而成。军医徽为一对翅膀、一根权杖、两只盘于权杖上的蛇。

院旗

Flag of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of ROC.svg

用绿色为地,红色梅花内含国徽、象征军医的双蛇杖、题写校训“亲爱精诚”的翻开书本,外缘无丝穗,是1986年《陆海空军军旗条例》施行后,少数非制式军旗。

院歌

国防医学院院歌

源远流长,桃李成荫,伟哉国防医学中心,八类六级。

日新又新,手脑并用,建国先健军。

建国建军,成功有赖力行。

惟勤惟奋,精益求精,亲爱精诚。

守我院训,努力向前,努力向前进!

本曲为民国39年创作,在水源地旧院区公布实施,由政战部成文秀主任(时为训导处处长)填词,音乐教官崔月梅女士作曲。歌词注释: 八类:国防医学院的教育主旨是设置各种教育班次以养成军事卫生之各种专门人才为目的,依学术范围分为医学科、牙医学科、护理学科、药学科、卫生工程学科、卫生装备学科、卫生检验学科及卫生行政学科等八类。 六级:(1)特科进修教育(2)大学教育(3)专科及职业教育(4)技术准尉(5)技术军士(6)卫生士兵等六个教育分级。 建国先健军:原要建立国家须先有强健之军队,短捷言明军医之重要性,惟今人常误为建国先建军,意指必须先有军队方可建立国家。

学生与生活

该校学生种类非常多,大概可分为具中华民国国籍的本国学生,以及不具中华民国国籍的侨生、外籍生。本国籍学生入学皆必须取得中华民国之大学学科能力测验成绩,并向军事招生委员会报名入学。入学身份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而外籍生毕业后续遵守该国家服务之规定。但是无论是何种身分别,生活管理要求完全一样。管理上比照国军陆军编制,各大队中队区队、班等,由军官及学生组成之实习干部层层管理,非假日不得出营区、夜间灯火管制、服仪发式均有规定。

实习单位

国防医学院学生大部分于三军总医院、台北荣民总医院实习,亦有高雄荣民总医院、台中荣民总医院、台南奇美医院、台北马偕医院、振兴复健中心、荣民制药厂、景德制药厂、永信制药厂、三军卫材供应处等单位实习,包括医师实习(医学系)、牙医师实习(牙医系)、药师实习(药学系)、EMT实习(公卫系)、护理师实习(护理系)。

学制

该校在台复校后,逐步落实“八类六级”教育体制,尔后因应中华民国医疗教育的演进以及国军军医系统演变,现今该校教育已没有以往“八类六级”的规模,但仍然为国军军医人员培育的中心,亦替台湾医疗培养出许多人才。而所谓八类六级,是指国防医学院各种不同之教育体制。八类是指各科系教育,即该校的各学系:医学、牙医、药学、护理、公卫(早期无公卫系,而是卫生检验、卫生装备、卫生行政、卫生工程);六级是指各学制教育,早期计有:特科进修、大学教育、专科教育、高级职业教育、医事技术训练、业务训练,其中部份现已废除。以下为该校拥有之科系:

幼稚园

高中部

专科部

大学部

该校以“期”分别出各个年级。所谓“期”代表的就是民间大学所说的“届”;而“年班”所代表的意思是民间大学所说的“级”。该校习惯在“期”前面加上学系英文代号称呼:比如说民国97年入学的医学系称作“M108”(代表第108届医学系、医学系104年班,也就是民间大学说的104级)。而同年级的所有科系习惯上称作一个“期班”,比如说M108、D67、P95、N61、PH29为同年级,就属于同一个期班。

研究部

职业教育

非学位单位

重大活动

院庆暨军医大会
大体展
军阵医学展
医学研习营
新生舞会
元旦升旗典礼

著名校友与教官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参考来源

关于“国防医学院”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