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甲癖
A+医学百科 >> 咬甲癖 |
咬甲癖是多发生于儿童与青年人的一种常见口腔癖好,大约有30%的7至10岁儿童与45%的青少年有此癖好。
咬甲指的是在紧张、压力、饥饿或无聊状态下啃咬指甲或趾甲的习惯性行为。有时也是心理或情绪失控的症状。这是一种强迫性、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习惯,患者有时无法或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曾有记载显示某些患者在入睡时咬指甲。对于此种行为,有解释认为是由于做梦时或者梦境中事件造成的压力,或者是由于平时压力的表现。咬甲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一种轻度自残行为。根据佛洛依德学说的解释,咬甲是口舌期粘滞的表现。医学上用于描述此种行为的专门术语是“咬甲癖”。
目录 |
负面作用
被咬的指尖,尤其是甲缘的皮肤,对于疼痛极为敏感。甲刺是角质层上的破损皮肤,当它们被不当地移除后,手指将容易被微生物与病毒的感染,并患上甲沟炎。牙疾也被认为与咬甲癖有所联系。此外,咬甲还有可能会使甲缝中难以清洁的细菌进入口中。
咬甲与智商
俄罗斯研究人员对乌拉尔山地区儿童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咬甲可能会造成铅中毒,从而造成智力的丧失。对于仍在心理发育期的儿童更是如此。与铁有密切接触的咬甲者(水管工、画家或印刷工人等)也会造成同样的铅中毒。
成因
心理痴迷、心理强迫以及攻击倾向是咬甲的三大成因。很多人称自己咬甲是为了寻求自我放松,或是一种在感到压力或沮丧的情况时的行为。身处上述任一种意识改变状态都会引发咬甲的无意识行为。目前很难对咬甲人群进行统计或分类。很多情况下,咬甲都是进行自我伤害的有意识行为。在某些案例中,咬甲行为可追溯到幼年、少年或成年早期的思想或行为影响。
治疗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往往可单独进行或作为其它治疗手段的补充。咬甲戒断的第一阶段为相反习惯训练(Habit Reversal Training ,HRT),这一阶段包括四个步骤,目的是使患者忘记咬甲习惯,或是代之以其它更积极的习惯。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刺激避免疗法(stimulus control therapy)来发现并消除经常导致咬甲冲动的刺激因素。也可以用咬具来避免咬甲行为。
消除症状最有效的方法是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相结合。
药物疗法
某些药物对于治疗咬甲成效显著。目前,某些最新的特效抗抑郁剂被用于咬甲治疗。此类药物也被用于治疗拔毛癖、心理强迫症。这些药物包括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氟西汀(flu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 帕罗西汀(paroxetine), 氟伏沙明(fluvoxamine), 西酞普兰(citalopram), 依他普仑(escitalopram), 奈法唑酮(nefazodone)以及文拉法新(venlafaxine)等。此外,小剂量使用精神分裂类药物如利培酮(risperidone)、奥兰扎平(ola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可强化抗抑郁剂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精神分裂类药物并不一定代表咬甲癖患者还有精神分裂症。
苦味甲油
苦味甲油是一种涂在指甲上的透明液体,在大多数药店都可买到。患者在咬甲时,涂层会释放出苦味剂,从而使患者产生厌恶感。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疗法,无需处方且随处可以购得。
关于“咬甲癖”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