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形目
A+医学百科 >> 兔形目 |
兔形目(Lagomorpha)
兔形目动物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为食,有的冬季还啃食树皮,一般不喝水。虽然不反刍,但具有双重消化功能。它们的粪便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硬粪便,是一边取食一边排出的;另一种是由盲肠富集了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由胶膜裹着的软粪便,常常在休息时排出,这时它们就将嘴伸到尾下接住,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粪便中多4-5倍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双重消化的功能,它们才能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避免天敌的侵袭。
由于无犬齿、部分门齿及部分前臼齿,以及在门齿与颊齿之间有一段宽阔的齿隙等与啮齿目相似的特征,兔形目动物过去长期被并入啮齿目中。但事实上,它们的系统发生和身体结构与啮齿目也有很多差异,两类动物沿着完全不同的独立道路平行发展。从兔形目动物的化石来看,与啮齿目动物的头骨和牙齿构造基本不同,所以现生种类的一些相似之处,只是演化上的趋同现象。兔形目动物是从古代真兽类祖先分化出来的一个适应草原地带生活的类群,最早的化石是发现于古新世晚期的原古兔,尚无2对上门齿的分化。此后分化为两支:一支是耳朵短圆、四肢几乎等长但都比较短、尾巴退化得只剩下痕迹的鼠兔类;另一支是向快速奔跑方向发展的兔类,耳朵长,前腿短,适于着地,后腿较长,适于跳跃和奔跑。
特征
兔形目动物的主要有:上颌具有两对前后重迭的门齿,前1对较大,前方有明显的纵沟;后1对极小,隐于前1对的后方,呈圆柱状。下颌具有门齿1对,无犬齿,在门齿与前臼齿之间有很长的齿隙。门齿的釉质为单层。颊齿为单侧高冠齿,上颊齿的间距比下颊齿的间距宽,上下颌颊齿每次仅能在单侧交合,但门齿却能同时咬合,咬肌的特化程度比较低,咀嚼食物时以下颌骨左右移动为主,使植物性食物能在梭状颊齿的咀嚼面上充分研磨。上唇中部有纵裂。耳长。尾巴短小。后肢显著长于前肢,善于跳跃;前肢不能抱着食物吃。阴囊位于阴茎的前面,没有阴茎骨。头骨的门齿孔极大,左右门齿孔常汇合到一处,使腭部骨质部分相当不完整,腭骨与上颌骨相联接,仅成为一个窄的骨桥。具典型的双角子宫。盘状蜕膜胎盘,一个小的尿囊绒毛膜,一个大的杯形内陷的卵黄膜。胸椎12块,腰椎7块。
分类
兔形目动物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广大地区。
兔形目共有2科,即:鼠兔科ochotonidae(17种)和兔科leporidae(44种)。
兔形目是哺乳动物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目。早期把它归到啮齿目下,构成一个超科。后来发现兔形目跟
啮齿类的相似性是趋同进化所致。确立兔形目与其他真兽各目之间的亲缘关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DNA也解决不了。根据兔形目的基因研究,感觉它似乎徘徊在奇蹄-偶蹄-鲸-食肉这一系与啮齿类这一系之间。很多迹象表明兔形目的祖先很可能早在白垩纪就已经区别与别的真兽类了。
演化
兔形目与啮齿目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模鼠兔,发现于安徽潜山古新世,其后与啮齿目分道扬镳。在模鼠兔被发现以前,兔形目常常被认为起源于偶蹄目或踝节目动物。
最早的兔科动物出现在古新世的欧亚大陆,然而重要的演化却发生在第三纪后期的北美大陆。在上新世达到鼎盛。鼠兔出现在渐新世的欧亚大陆腹地,也在上新世扩撒到欧洲和北美。鼠兔的鼎盛期在中新世,自中新世以后鼠兔的生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新世的时候鼠兔属于滨岸动物,后来却沦为高山动物。导致鼠兔类衰落的原因迄今仍是个谜。
关于“兔形目”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